2025年10月3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宣称,已下令“立即重启美国核试验”,并称中国核力量将在五年内赶上美国。这一言论迅速引发国际社会关注。尽管美方尚未通过官方渠道证实该命令,但其释放的信号仍加剧了全球对核军备竞赛的担忧。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当日回应,希望美方切实遵守《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以维护全球战略稳定。一句简短回应背后,是大国之间复杂而敏感的核平衡。
所谓“五年赶上”,究竟有多少现实依据?要理解这一说法,首先要厘清中美核力量的真实差距。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2025年6月发布的报告,中国目前拥有约600枚核弹头,而美国则保有5244枚,其中1770枚处于战备部署状态。即便中国保持近年每年新增近百枚的速度,五年后核弹头总数预计达到1000至1100枚,仍不足美国当前部署数量的三分之二,更远未触及其总库存。从数量上看,“五年赶上”显然严重夸大。
那么,为何外界普遍认为中国核力量正在“加速追赶”?关键在于质量提升与体系完善。近年来,中国核武库的现代化进程明显提速。陆基方面,东风-41公路机动洲际导弹已形成战斗力,具备多弹头分导能力,生存性和突防能力大幅提升;海基方面,6艘094型战略核潜艇持续巡航,搭载的巨浪-2导弹可覆盖美国本土,初步构建起可靠的二次打击能力。未来,东风-51等新一代导弹或将服役,其射程超过1.5万公里,速度达30马赫,末端机动变轨技术领先,进一步压缩对手拦截窗口。
相比之下,美国核力量虽总量庞大,却面临结构性老化。现役“民兵-3”洲际导弹服役已超50年,过去五年三次试射失败,可靠性堪忧。新一代“哨兵”导弹项目一再延期,预计2029年后才能部署。尽管美国计划每年生产80枚新弹头,并投入1.5万亿美元升级“三位一体”核力量,但其更新速度难以弥补技术代差的拉大。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近年来推动研发低当量战术核武器,探讨“有限核打击”策略,核政策正从威慑转向更具进攻性,引发国际社会对核门槛降低的忧虑。
特朗普此时提出“重启核试验”,并非孤立事件。美国虽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但始终未批准,且自1992年以来维持“暂停”而非“禁止”状态。重启核试验将打破近三十年的国际默契,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目前,全球仅朝鲜在21世纪进行过实际核爆试验。若美国率先破局,不仅将削弱条约权威,还可能刺激其他国家重新评估自身核政策。中国、俄罗斯等国虽具备地下核试能力,但长期遵守暂停承诺,强调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式推进核武器研究。
中国在核政策上始终保持高度克制。官方一贯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最低限度威慑”原则。所谓“最低限度”,并非指数量最少,而是指足以有效反击、确保报复能力的最低水平。中国核扩张更多是对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反导系统、频繁派遣核潜艇巡航、甚至讨论战术核武器前沿部署的回应。其目标不是数量对等,而是打破对手的“先发制人”幻想,确保自身战略安全。正如军事专家所言:“中国要的不是和美国比谁核弹多,而是让对方知道,任何核打击都将付出不可承受的代价。”
对普通公众而言,核竞赛看似遥远,实则影响深远。一方面,军备升级意味着巨额财政投入。美国未来十年1.5万亿美元的核现代化预算,相当于每年投入1500亿美元,足以覆盖数个重大民生项目。另一方面,核紧张加剧可能重塑全球安全格局,影响外交、贸易乃至科技合作。尤其在人工智能、高超音速武器等新兴领域,军备竞赛正从传统核威慑向多维对抗演进,风险更难管控。
展望未来,中美核力量差距或将继续缩小,但全面“赶超”并非中国目标。SIPRI预测,到2035年,中国核弹头数量可能增至1500枚,仍远低于美国总库存。真正的战略博弈,已从数量竞赛转向可信威慑的构建。中国更倾向于通过技术突破和体系韧性实现“以小制大”,而非陷入无休止的军备竞赛。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核试验的禁忌仍具约束力,任何国家贸然重启核爆,都将面临巨大道义与政治压力。
特朗普的言论或许更多出于政治表态,但其释放的信号不容忽视。在全球核秩序面临重构的当下,保持克制、推动对话、重申核禁忌,才是维护战略稳定的根本之道。对中国而言,继续坚持防御性核政策,同时以透明方式传递战略意图,既是对自身安全的负责,也是对世界和平的贡献。核时代的安全,从来不是靠“谁先动手”决定的,而是靠“谁都不敢动手”来维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