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没中吗?总共17次精准攻击,竟然有15次全都失败了。
俄乌战事已经拖了1200多天,乌克兰的首都基辅也被俄军轰了不下几次空袭,但等到硝烟散去,乌军那些高层指挥官似乎全都不见了踪影,只留下一个满是弹坑的废墟样子。
到底基辅藏着什么秘密呢?
基辅地下“堡垒”:乌克兰军方高层的隐秘庇护地
当咱们把视线投向基辅的地理位置和城市布局时,会察觉这座城市拥有靠天赋和人工共同构筑的强大防御体系。早在苏联时代,为应对可能来自北约的大规模轰炸,基辅就修建了庞大的防御工程。这些防御设施可不是普通的防空洞,而是一个错综复杂、四通八达的地下网络系统。
在基辅的市中心,地下藏着不少互相连通的防空洞、避难所,再加上那曾经的地下工厂。这些设施平时不怎么引人注意,毕竟平时也用不到,但一旦打起来,都能大显身手。当俄军发出空袭警报时,乌军的高官们能迅速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路线,避进那些地下设施里。
对于俄军发射的“口径”巡航导弹、“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以及“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来说,虽然威力很大,但面对那些深埋地下、层层防护的目标,效果就没那么理想了。从地表看,导弹可能还算精准击中了目标所在的建筑,但实际上,乌军高官们早就藏在地下安然无恙了。
有那么一次,俄军凭借精准情报,对基辅一处疑似乌军高层指挥部的建筑发动了攻击。几枚导弹破空而来,瞬间那座建筑就被夷为平地啦。
不过,事后得到的情报显示,那些乌军的高层指挥官早在空袭到来之前,就已经通过地下通道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这座地下“堡垒”,就像是一层无形的保护罩,让乌军的要员们在俄军的空中打击中保住了性命。
它不仅给乌军要员提供了实体上的遮蔽,还配备了基本的生活设施和指挥系统,让他们即便在地下,也能继续指挥前线的战斗,保持战局的掌控。
情报迷雾:俄乌信息战中的关键差异
在当今的战场上,情报的搜集与解读常常能左右一场战役甚至整个战局的结果。在俄乌这场对抗中,信息战也是你来我往、激烈异常,而这方面,俄罗斯似乎显得有点吃亏。
乌克兰国家安全局、乌克兰总参谋部和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这几个情报机构在冲突一开始就拼尽全力搜集各种情报。他们不仅在乌克兰境内搭建了庞大的情报网络,还借助和西方国家的情报共享,拿到了不少关于俄罗斯军队部署、作战方案之类的重要信息。
北约作为乌克兰背后的大靠山,渗透到俄罗斯内部的程度真是让人惊讶。他们靠着先进的侦查设备,再加上遍布各地的情报人员,为乌克兰提供了不少机密消息。
俄罗斯在收集乌克兰情报方面可谓难上加难,一方面,乌克兰人民对俄罗斯心存抵触,难以在乌境内搭建起有效的情报体系;另一方面,北约在背后帮忙,借助各种手段搅局,比如电子干扰、假情报放送啥的,搞得俄罗斯的侦察工作一筹莫展。
这次针对乌军高层的一次行动中,俄罗斯情报机构经过长时间的侦查,成功锁定了一名乌军高级将领的动态,还掌握了他即将前往的一个指挥所的具体位置。
不过,俄军出击时,发现目标地早就空荡荡的。后来才知道,乌克兰方面早就利用情报提前进行了预警,把俄军的行动路线和时间都透露出去,因此及时把目标人物移开。这种信息上的差别,让俄罗斯在执行斩首任务时,经常像是在黑暗中摸索,难以一击必中。
背后黑手:北约那“无形之手”深度插手的身影
乌克兰之所以能一次次对俄罗斯发动“斩首”行动,离不开北约的暗中帮衬。同样,乌军高层在遇到俄军空袭时屡屡化险为夷,也跟北约的深度介入脱不了关系。
北约不仅为乌克兰提供了很多先进的武器装备,还在情报、军事训练、战略指导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地支援着。在军事训练这块,北约派出不少军事教官,按照北约的作战标准和战术思路,帮乌克兰军队进行培训,增强了他们的作战水平和应对空袭的本事。
在情报交流方面,北约利用庞大的信息网络,将掌握到的俄罗斯军队动向、武器装备部署等情报及时传递给乌克兰。这一安排,让乌克兰在应对俄军空袭的时候,有了充足的提前准备。
比方说,一旦俄军的战机升空或者导弹发射出来,北约的情报系统就能迅速抓住这消息,然后用加密的通信方式传达给乌克兰,这样乌克兰的高层指挥人员就有足够的时间进入地下掩体,避开空中攻击。
另外,北约还对乌克兰的城市防护体系进行了评估和指导,协助乌克兰优化了防空力量和地下护卫设施。可以说,北约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大手,在幕后掌控者乌克兰的军事行动,让乌军在面对俄军空袭时更有生存的可能,也让俄军刺杀乌克兰高官的行动变得难上加难。
基辅之所以能让乌军高官在俄军的空袭下安然无恙,绝非偶然。地下防御工事、情报收集能力,再加上背后势力的支撑,这三块拼图相互配合,织就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
如果普京领导的俄罗斯想要打破眼前的僵局,真正让乌军高官无所遁形,得从几方面入手,找到破局的钥匙,才能在这场持久战中占得更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