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一个女婴在法国出生,她本不该来到这个世界。母亲曾想放弃她,只因革命太忙,怕耽误事业。但她还是来了,带着革命的烙印,也带着爱的缺失。她叫李特特,李富春和蔡畅的独生女。她一生都在“化缘”,却不是为了自己。她要的是钱,但不是为了她自己,而是为了那些连饭都吃不饱的孩子。她走遍中国200多个贫困村庄,97岁去世时,手里还攥着一张泛黄的贫困儿童照片。
有人说她是“乞丐”,有人说她是“圣人”。她穿着朴素,背着旧包,四处“化缘”,却不是为了自己。有人质疑她:“你有退休金,有保姆,有房子,干嘛不享福?”可她却说:“我做不到,一想起有些孩子连饭都吃不饱,我就坐不住。”她的“化缘”不是施舍,而是为别人争取希望。她不是在“要饭”,而是在“种希望”。她不是在“化缘”,而是在“传递革命的火种”。
李特特的一生,是革命的延续。她的母亲蔡畅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父亲李富春曾任国务院副总理,舅舅蔡和森、舅母向警予都是中共早期领导人。她的外婆葛健豪,50岁赴法留学,被毛泽东称为“大家长”。这样一个家庭,按理说她该过上安稳生活。可她却选择了另一条路——扶贫。她不是没机会享福,而是选择把福气分给更多人。她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她用行动证明,革命精神不该止于父辈,而应延续到下一代。
有人不解:“你家那么厉害,你干吗不图点清闲?”她回答:“我图了,但我图不下去。”她不是在装高尚,而是真的放不下。她见过太多孩子吃不饱饭,穿不上鞋,她做不到视而不见。有人讽刺她:“你是真穷还是装穷?”她不争辩,只是继续走村入户。她的“化缘”之路,不是一帆风顺。有人质疑她动机,有人怀疑她是否在“作秀”。她没有回应,只是默默继续。
直到2021年,她因病去世,人们才真正明白她一生的坚持。她不是在“化缘”,而是在“还债”。她用一生去弥补父母当年对她的亏欠,也用一生去完成父辈未竟的事业。她不是在“扶贫”,而是在“传承”。她把“革命后代”这四个字,活成了责任,而不是光环。她用行动告诉世人:真正的革命精神,不是挂在墙上,而是落在地上。
她走了,但她的“化缘”精神还在。她的相册还在,里面的孩子,有些已经长大成人。有人问:“她图什么?”有人答:“她图的是让更多人不再图什么。”她不是要名,不是要利,她只是觉得,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她不是圣人,也不是神,她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她选择了一条不普通的路。她走了,但她的路,还在继续。
说她是“圣人”,其实她也抱怨过。她也曾在生下孩子时委屈地说:“我还没好好做女儿,怎么就当上了妈妈?”她也曾在周总理去世时哭成泪人。她不是没有情绪,而是把情绪藏了起来。她不是没有怨言,而是把怨言变成了动力。有人说她“作秀”,那是因为他们不懂什么叫“责任”。她不是在“作秀”,而是在“赎罪”。她不是在“表演”,而是在“偿还”。她用一生,去弥补父母的缺席,也去弥补社会的不公。
她一生都在“化缘”,有人说是“作秀”,有人说是“伟大”。那:如果人人都像她一样“作秀”,这个世界,会不会更好?如果“作秀”能换来孩子的温饱,那“作秀”又有什么不好?如果“伟大”只是别人眼中的“奇怪”,那这个社会,是不是太冷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