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是白袍英豪项羽,打起仗来六亲不认;一方是深藏不露的范增,七十岁头脑比小伙子还灵光。有人说范增是项羽的“最强大脑”,有人却说他“眼高手低”。历史就是那么谜之操作。不夸张地说,没有范增,楚汉相争可能一开始就要剧终。至于刘邦——他的命悬一线几次幸存,真不只是运气好。范增一计接一计,全指着把刘邦锁死,可每回就差那么一口气。征战天下不是单打独斗,范增和项羽到底哪里没配合好?每每翻到这一页,见证了古人各种神级操作,又不免替范增捏一把汗。难道世上真有“天命不可违”?
逆境英雄的背影总让人唏嘘。年代倒回秦末,中国大地鸡飞狗跳,农夫陈胜点了第一把火,却很快就扑灭。群雄们想抱团,却谁也说服不了谁。一时间,整个战场如同一盘散沙。范增此时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拥立楚怀王!”这玩意儿相当于给义军安了颗定心丸,楚地百姓立马齐心协力,局面大变。那年,项羽和范增一唱一和,硬是把义军重新聚拢了起来。
转战巨鹿之战更是经典。项羽破釜沉舟,万人百态,实际上幕后操盘的多是范增。各种声东击西,先下手为强,暗线明线分头布置,不光刀子往胸口扎,还得脑筋时时准备转弯。普通百姓看得热血沸腾,有人高声叫好:“咱们楚国这是要翻身呀!”有人却摇头:“事成没个准,秦军可不是好惹的。”众人都知道,那场胜利后,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却留下范增的影子徘徊在每一个转折口。
巨鹿取胜后,楚地得势,可风头过了,危机暗流又开始潜伏。表面看,项羽成了新一代“西楚霸王”,谁也动不了他;但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山头大了麻烦也跟着多。范增频频出主意,鸿门宴、荥阳围困……可项羽就是有点犹豫不决。外头百姓还在叫好:“这下该轮到刘邦倒霉了吧?”可幕后的局,大多时候都不是拍板那么简单。
项羽信不过范增的全部判断,总是左顾右盼。分封天下时,刘邦被打发到汉中,好像大局已定。可聪明人都明白,历史上哪有这么容易的平分秋色?反对的声音这时候冒了头:“看着热闹,范增其实没管好人事啊。”有人说他太高傲,不知变通;有人说项羽太仁慈,心软不下杀手。就这样,两大高手渐生裂痕,变局的种子早就埋下。
戏剧化的反转来了。张良一个离间计,搅得楚营天翻地覆。吃饭时一句玩笑,把项羽的信任炸了个大窟窿。范增自视清高,哪肯解释,被怀疑之后飘然归里。这一走,如同老将提前挂靴,楚军战斗力直接腰斩一半。
本来刘邦快被围死在荥阳城,一切只差临门一脚。结果范增走人,项羽这边支棱不起来,刘邦那头却“借东风”猛拉盟友,一波反扑成功出险。不但如此,失去范增后,项羽接连失策,阵脚大乱。许多历史书上一笔带过,可是细琢磨下来,范增的离开堪称楚汉格局里的分水岭。把前面伏笔一收:项羽不是打不过,是没人能替他看穿每个陷阱。
战局表面恢复平静,实际上危机四伏。项羽失去了老谋深算的范增,只剩下血气方刚自己冲锋陷阵,可天下不是只靠蛮力打下来的。刘邦得韩信、萧何、张良三驾马车,逐渐成了铁桶一块。项羽这头,内患外忧,反倒成了孤家寡人。
连带出现的新困扰尤其扎心。分封不善,曾经的汉中拱卫变成了刘邦反攻的跳板。兄弟离心,部下看老板踟蹰不前都在观望。此时各方分歧彻底公开,有人主动倒戈,有人消极怠工。和解无望,项羽四面楚歌,一步步滑向深渊。
有人觉得范增神机妙算,可惜天不假年。说得难听点,他就像那些只会上抽象卷、不会整活的学霸,考试题解得头头是道,和人打交道就一窍不通。张良和萧何呢?人家会拉关系、聚资源,跟领导掏心窝子,收割人心手到擒来。范增守着一整套绝世棋谱,死活等不到对方出错;可现实偏要你低头认错,顺应时势。要论谋略,范增不输任何人,结果却成了大局赢家的垫脚石。他一次次把刘邦逼到绝路,却总是在关键时候掉链子。难不成这得叫“聪明反被聪明误”?还真得“假装”佩服范老先生:有才就是拽,拽到最后,自己也被历史抛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