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承接前文,之前我们谈到李云龙多次违反命令,所受处分却各不相同。某些情况下,李云龙自认为立下赫赫战功,理应获得嘉奖,最终却遭到解职;另一些时候,他以为自己犯下滔天大错,甚至可能面临枪决,结局却是平安无事。
追根究底,这源于我军战术的灵活性,不存在僵化刻板的教条主义。只要不触及根本原则底线,各级作战单位依然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当然,八路军同样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首要条款便是一切行动听从指挥。尽管李云龙成功完成了阻击与撤退任务,但终究未能依照上级指示突围,导致战士伤亡增加,最终因此被撤销职务。
那么,接下来彭德怀元帅又会做出怎样的人事安排呢?
杨角风谈《亮剑》系列文章第3期:为何彭总要派遣丁伟前往新一团,而让李云龙接替孔捷执掌独立团?
关于李云龙在战场上违抗命令这一问题,有必要补充几句,作为对上一期内容的延伸。
众所周知,李云龙这一角色并非完全虚构,而是融合了多位原型人物,其中包括王近山、许世友和钟伟等开国将领。
饶有趣味的是,这几位将军在历史上都曾有过"抗命"经历。以王近山为例,他素有"王疯子"之称。建国后,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职位出现空缺时,毛泽东主席曾提议:"那个不听指挥的'王疯子'在哪里?可以委以重任。"
再如许世友,他对粟裕并不服气。孟良崮战役前夕,许世友公然违抗粟裕指挥,粟裕只得向陈毅求助,陈老总怒斥许世友后,事态才得以平息。与许世友一同不服粟裕的还有宋时轮,济南战役前他也曾拍案抗命,直至军委介入,毛泽东主席发怒后才屈服。
还有钟伟将军,1947年在林彪麾下任职时,原本奉命追击敌军一个团,途中却发现了更大规模的敌军,于是按兵不动。林彪接连发出三封电报催促,钟伟均拒不执行,反而回电解释缘由,最终林彪无奈采纳其建议。
事后,林彪不仅未加责罚,反而通令全军表彰钟伟的"抗命"行为,并对其所在的二纵五师予以嘉奖。
其实在上一期内容中我已分析过,彭德怀元帅撤销李云龙职务,战场抗命仅是表面理由。真正原因是心疼新一团将士的牺牲——他们的生命代价并非一个坂田联队所能弥补。这也正是我军选择敌后游击战而非正面抗战的根本原因。
二、
谈到此处,不得不由衷感叹:毛泽东主席的战略眼光确实超乎常人!
西安事变后,国共双方放下分歧,共同商议:作为同胞兄弟,不应自相残杀,让日本侵略者渔翁得利。于是,我军被改编为八路军,但对于后续作战方式,各方意见并不统一。许多将领主张与日军正面交锋,唯有两人持不同意见——朱德总司令建议采用运动战,毛泽东主席则主张开展游击战。
所谓游击战,便是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辟第二战场,袭扰敌占区,为正面战场减轻压力!
当时不少人反对这一主张,毛泽东主席便逐一开展思想工作,最终达成共识。随后将此想法告知蒋介石,表示我方不与日军正面决战,而是深入敌后,驻扎于沦陷区农村,持续骚扰敌军。
蒋介石听闻后深受感动,沦陷区乃是日军控制区域,条件异常艰苦,稍有不慎便可能全军覆没。于是,他调拨弹药物资,同意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抗战。后来的平型关大捷,更让蒋介石看到了八路军的实力,特颁发嘉奖令:"25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征战。"
然而毛泽东主席认为这种打法不可持续,尽管能歼敌千人,自身伤亡也相当惨重,长期如此将耗尽兵力。因此,他继续发扬游击战精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简言之,便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走,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三、
《亮剑》剧情中,为何日军后来实施大扫荡,致使我军损失惨重,连李云龙的独立团都伤亡过半?
他们后来坦言,正是因为百团大战激怒了日军,使其意识到八路军已发展壮大,于是调集重兵围剿。与此同时,这也让蒋介石感到震惊,甚至有人推测皖南事变的发生也与百团大战存在因果关系,从时间线来看确有可能。
言归正传,《亮剑》开场的苍云岭突围战,从名称便可得知我军的主要目标是突围而非歼敌。
突围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减少自身伤亡,而非消灭更多日军。因此,李云龙的错误在于未能领会师部意图——虽然歼灭了坂田联队,却也增加了我军伤亡。
如前所述,我军虽纪律严明,但并非僵化刻板。李云龙此次抗命未触及根本原则,罪不至死。加之左参谋长从中斡旋,强调尽管李云龙违抗命令,但成功击溃坂田联队,且在他带领下新一团一年内便成长为绝对主力,堪称打仗能手。
因此,彭德怀元帅决定从轻发落,将其调往后方被服厂任厂长!这既是对李云龙的惩戒,也是做给其他将领看——即便立有战功,违反军纪仍需受罚。
随后便出现了剧中"铁三角"同场的情节:丁伟带着警卫员骑马躲避伪军追击,两人英勇无畏,奔逃途中竟停下与十余名伪军骑兵正面对峙。
他们难道毫无惧色?
四、
事实上,他们确实无所畏惧!
这并非说《亮剑》是抗日神剧,八路军战士也非无敌之师,日伪军不堪一击。实际上,伪军与日军战斗力相差悬殊,这些人本身便是贪生怕死之辈,否则也不会投靠日军。若其战斗力真的强悍,八路军是否畏惧姑且不论,日军恐怕首先会感到不安。
但伪军的可恨之处不在于作战时充当日军炮灰,而在于在沦陷区欺压百姓、作威作福!
因此,丁伟遭遇这支伪军骑兵时,第一反应不是恐惧,而是认为发财的机会来了,并叮嘱警卫员切勿伤到那些即将成为己方战利品的马匹!
提及马匹,不得不说《亮剑》拍摄时条件相当艰苦——拍摄地常年仅有两匹真马可用。拍摄大规模骑兵戏时,不得不四处借调马匹,其余则使用道具马。
回到剧情,伪军本就贪生怕死、贪图富贵,见到两个落单的八路军,其中一人还携带公文包,看似高级军官,自然穷追不舍,欲擒获邀功。没想到就在丁伟准备决一死战时,远处突然传来枪声,一名伪军应声倒地,其余人以为中了埋伏,仓皇逃窜。
开枪者是八路军传令兵,他带来命令:丁伟停止前往延安学习,即刻返回师部报到。随后,丁伟便被彭德怀元帅派往新一团,接替李云龙担任团长。
而在被服厂的李云龙接到调令后,脖子一拧:不去,坚决不去!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不就是未按指定方向突围吗?反正都是突围,为何非要撤掉自己主力团团长职务?此事不解释清楚,即便天王老子来了也不去!
话音未落,被服厂大门便被踹开,旅长径直闯入,开口便骂。
这里有个细节需要解释:李云龙天不怕地不怕,面对彭德怀元帅都敢顶嘴,堪称无法无天,为何唯独对旅长俯首帖耳?
有人认为是官大一级压死人——旅长是其顶头上司,自然要畏惧三分。
但若从李云龙的个人逻辑分析,则另有原因。他曾对丁伟说:"老子背快慢机的时候,你丁伟背的是汉阳造。"至于孔捷,更是不如——"他背的是老套筒。"实际上,三人入伍顺序是李云龙最早,孔捷次之,丁伟最晚。
李云龙与孔捷曾在同一个班,李云龙任副班长时孔捷入伍,后来在残酷战斗中全班仅存他们二人。因此,在这个"铁三角"中,李云龙与孔捷关系更亲近,与丁伟则稍逊一筹。
五、
而旅长的资历更为显赫——当年李云龙背快慢机时,人家背的可是蒋介石!
哈哈,这是指国民革命军东征期间,先头部队溃败时,正是陈赓背着蒋介石突围,成为其救命恩人。后来过草地时,周恩来患病无法骑马行走,陈赓担任担架队队长,率人轮流将周恩来抬出草地。
加之陈赓是文化人,黄埔军校毕业,正规科班出身的将领,这是李云龙这种"泥腿子"无法比拟的,因此打心底里佩服旅长。
这里又要提到李云龙的原型之一许世友——长征时期已任红四方面军军长,抗战时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被任命为386旅副旅长。他起初对这一任命极为不满,直到听闻旅长是陈赓,才立刻消了火气,乖乖赴任。
即便成为陈赓部下,许世友仍时常与上级争执,这与李云龙经常和旅长拌嘴颇为相似,但内心深处对陈赓极为信服。否则也不会常说"若完不成任务,就把我老李的脑袋拧下来当尿壶"这样的话。
因此,当旅长发怒斥责时,李云龙急忙解释:自己并非抗命或要求平反,而是对老部队有感情,希望回新一团,不愿去独立团。
"在哪里跌倒就该在哪里爬起来,不是吗?"
实际上,旅长也是在帮李云龙——若他的抱怨传到彭德怀元帅耳中,后果不堪设想。
六、
这便回到了本文主题:李云龙想回新一团,丁伟又是八路军重点培养的骨干,为何孔捷的独立团战败后,不让丁伟接替,反而派李云龙前往?
这一安排实则蕴含多重考量:
首先,撤销李云龙新一团团长职务仅是暂时惩戒,迟早会重新启用。这一点显而易见,连接替他的丁伟都曾劝道:"放心,总部首长不会忘了你,说不定哪天就官复原职了。"
毕竟八路军确实缺乏能征善战的将领,否则也不会紧急调回原本要去延安学习的丁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现有将领的紧缺。不过话说回来,李云龙其实耽误了丁伟的前程——若能去延安深造,其未来发展不可限量。
后来丁伟也曾向李云龙抱怨:"你以为我愿意去新一团啊?老子在三兵团招兵买马,部队已发展到三千多人,给个师长都不换!"
能够前往延安进修的将领,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至少战绩得到总部认可。李云龙接管新一团不到一年,便将其打造成386旅主力团,武器装备齐全,兵强马壮。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该团官兵与李云龙一样,都是骄兵悍将,普通团长根本驾驭不了。
而且以李云龙的性格,若派程瞎子或孔捷接管新一团,他未必放心。至少在李云龙看来,丁伟能力在自己之上,交给他理所当然。
七、
多年后,段鹏因故殴打丁伟,得知对方是军长时仍不服气,直到听说这位军长是丁伟,才顿时慌了神。
那么为何独立团战败后,不让丁伟接替孔捷,反而派遣李云龙呢?
这就涉及丁伟的另一大优势——战略眼光远超李云龙,对战争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李云龙作战虽不拘一格,胜率颇高,但纵观全剧会发现,他虽战术灵活,却属于敢打敢拼的亡命风格。进攻平安县城时,其他部队都有佯攻主攻之分,他却不惜代价四面围攻。
即便后来升任师长,淮海战役中与楚云飞对阵时,仍像当团长时一样亲率小分队深入敌后冲锋陷阵。要知道此时丁伟已是纵队司令,连他瞧不上的"孔二愣子"都成了军长,即便是赵刚,也已是正军级政委。
而丁伟作战则更具章法,包括解放平安县城战役时,孔捷倾巢而出全力进攻,直呼"过瘾",丁伟却命令部队炸毁关键桥梁,阻止援军即可。
剧中日军大扫荡期间,丁伟的新一团损失最小,仅伤亡三分之一;李云龙的独立团损失惨重,连营干部伤亡三分之二,士兵伤亡过半;孔捷的新二团因刚组建不久,损失最为严重,士兵伤亡三分之二,干部仅剩一名副连长。
八、
由此可见,李云龙擅长将弱小部队发展壮大。以他当时的能力,适合担任团长职务,若职务过高,其带兵方式可能导致更大伤亡。
多年后,"晋西北铁三角"的概念由丁伟提出,此时他已超越单纯的战术层面,开始着眼战略布局,这是李云龙所不及的。
至于胸怀气度,当李云龙将新一团交给丁伟时虽心有不甘,但丁伟二话不说赠其骑兵营;李云龙临走时磨蹭着要走一营的张大彪,丁伟欣然同意;后来李云龙需要骑兵人才,点名要孙德胜,丁伟同样爽快应允。
最后,派李云龙去独立团也考虑到孔捷的因素:
剧中显示,孔捷虽不擅长打仗,但与士兵关系融洽,他若调离,部下纷纷表示愿随之而去。而李云龙与孔捷关系密切,由他接管独立团,再设法让孔捷任副团长,更能安抚军心。
况且在当时情况下,李云龙确实能稳定军心、打胜仗、振士气。彭德怀元帅撤他职,既是惩戒也是警示,并非不再任用。
既然要重新启用,就不能让他回新一团——否则那支部队可能变成他的私人武装,迟早会被折腾垮。派往独立团,更能发挥其化弱为强的能力。
至于李云龙如何在独立团再创辉煌,因篇幅所限,我们下期再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