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后,俄罗斯联邦便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这片欧亚大陆的战略要冲展开了激烈角逐。乌克兰在东西方的战略格局中,恰似一个摇摆不定的钟摆,亲美势力与亲俄势力交替占据上风,彼此争斗不休。以亚努科维奇总统被罢免职务为转折点,乌克兰从此步入了多事之秋。这场大国之间的博弈棋局,对于中国而言,究竟是利好还是利空呢?
一:棋局中的乌克兰
在欧亚大陆的战略棋局里,乌克兰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俄罗斯的历史来看,乌克兰人与俄罗斯人同属纯粹的斯拉夫人族群。1654年俄乌合并,才造就了俄罗斯帝国的雏形。基辅被誉为“俄罗斯城市之母”,公元9世纪中叶至12世纪初期的基辅罗斯,是斯拉夫民族的发源地,与莫斯科、圣彼得堡一同并列为俄罗斯帝国的三大文化中心。乌克兰土地肥沃,曾是苏联的“粮仓”,当时苏联每年一半的甜菜、一半的向日葵以及四分之一的肉蛋奶,都由乌克兰供应。其煤铁资源也十分丰富,铁矿蕴藏量约达275亿吨,顿巴斯煤矿的储量更是高达1090亿吨。此外,乌克兰还是苏联军事重工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在苏联时期,乌克兰为全苏联贡献了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从军事地理角度分析,乌克兰是莫斯科的重要屏障,是高加索地区的战略侧翼,是地中海贸易的出海口,也是从欧洲方向入侵俄罗斯的跳板。二战期间,苏联用于防守乌克兰的兵力超过了防守莫斯科的兵力,1941年至1944年间,乌克兰平原始终是苏联与德国军队交锋的主战场。
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其著作《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将乌克兰列为五个“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之一。他认为,失去乌克兰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而言是一次重大挫折,这使得俄罗斯失去了5200万斯拉夫民众,丧失了一大块工农业经济领域,也失去了成为跨欧亚强国的资本。倘若俄罗斯重新掌控乌克兰,波兰就会沦为东西方对抗的前沿阵地。因此,美国要不惜一切代价让乌克兰成为中欧的组成部分。美国政府采纳了布热津斯基的这一观点,从克林顿政府到小布什政府,再到奥巴马政府,美国在乌克兰的政策均按照布热津斯基设计的棋局推进。正是这样,乌克兰成了美国与俄罗斯角力的场所。苏联与美国的较量失败后,乌克兰一夜之间成为了欧洲的第二大国。1991年,乌克兰首任总统克拉夫丘克宣布推行西方的政治模式,拒绝加入独联体,全面倒向西方。到1994年克拉夫丘克下台时,乌克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1990年相比,下降了62%,下滑幅度超过了所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新总统库奇马就职后,立即着手改善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他废除了克里米亚宪法,通过《克里米亚共和国法》,承认克里米亚是乌克兰的自治区。原本在克拉夫丘克执政期间,暗中支持克里米亚分离运动的俄罗斯,此时放弃了对克里米亚事务的干涉,在克里米亚问题上与库奇马达成共识,宣布尊重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库奇马则承诺不加入北约,并将乌俄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提升至战略伙伴关系。这显然与美国孤立俄罗斯的战略构想相悖。除了乌克兰,美国再无其他力量能够阻止俄罗斯重新崛起,一旦乌克兰与俄罗斯联手,必将给美国带来麻烦。于是,美国开始通过操控舆论、组织街头政治等方式,主导所谓的“颜色革命”。从历史角度看,乌克兰分为东西两部分,在文化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东乌克兰自1653年起就是俄罗斯族的聚居区,当地民众信奉东正教,倾向于支持俄罗斯;而西乌克兰的乌克兰族信奉天主教,反俄亲西方的情绪极为强烈。这种矛盾恰好被美国所利用。
苏联解体后,美国趁俄罗斯陷入混乱之际,违背了最初北约不向东扩张的承诺,先是将东欧国家纳入北约版图,接着又让波罗的海沿岸的三个国家、摩尔多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倒向自己,对俄罗斯形成了包围和夹击之势。在俄罗斯地缘战略的西翼和西南翼,仅剩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作为战略缓冲地带,其中距离莫斯科最近仅有400公里的乌克兰,堪称俄罗斯的“命门”。乌克兰也曾通过推倒列宁雕像、砸掉苏联标志等行为,表明与俄罗斯划清界限。美国满心期待能借此机会将乌克兰彻底纳入西方阵营,进一步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生存空间。2004年乌克兰举行总统大选,亲俄派的亚努科维奇获胜,亲西方的尤先科和季莫申科随即发动上百万人发起“橙色革命”。最终,乌克兰最高法院宣布重新进行选举。
尤先科当选总统后,从亚努科维奇手中夺取了政权。他奉行“疏俄亲欧”政策,上台后全力向西方靠拢,极力谋求加入北约,这使得乌克兰在黑海舰队驻扎、能源供应及过境运输等问题上与俄罗斯产生了尖锐冲突,俄乌关系降至冰点。乌克兰的经济在尤先科这些只会搞抗议却不擅长治国的政客手中,日益衰败。亚努科维奇总统上台后,乌克兰经济曾一度恢复向好,甚至出现了12.1%的增长。尤先科和季莫申科执政4年后,乌克兰的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1990年的7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足4000美元,仅高于摩尔多瓦和阿尔巴尼亚,沦为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此外,乌克兰还在由美国引发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受了沉重打击。无论乌克兰如何亲近西方,实际上其贸易对俄罗斯有着高度依赖,俄罗斯是乌克兰最大的贸易伙伴,乌克兰85%的石油和95%的天然气都从俄罗斯进口。每当乌克兰采取反俄举措,俄罗斯就会对乌克兰实施“断气”,失去能源供应的乌克兰经济便陷入停滞,而美国却无法为乌克兰提供帮助。
二:乌克兰较量的开端
这一局面使得亚努科维奇在2010年再度当选为总统。当时,有一半的乌克兰人将选票投给了承诺要重建与俄罗斯友谊的亚努科维奇,另一半则选择了以微弱劣势落败的亲西方的季莫申科。亚努科维奇上台后宣布不加入北约,称俄罗斯才是乌克兰最重要的战略伙伴。在俄乌关系再度升温之时,俄罗斯决定向乌克兰提供15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并降低天然气价格。美国则故技重施,由美国国务院出资运营的“坎华易贝”非政府培训组织,曾成功策划了开罗自由广场的示威游行活动,此时开始散发乌克兰语版本的、仿照埃及模式的示威宣传页。该组织的创始人皮埃尔・奥米迪亚通过其创办的慈善机构,向乌克兰的非政府组织提供资助,仅乌克兰的“新公民”智库组织就接受了100万美元的资助。在美国国际发展署的策划下,反对派以乌克兰宪法法院裁决2004年“政治改革”宪法修正案违宪为借口,发动了新一轮的“颜色革命”。美国参议员约翰・麦凯恩来到基辅,发表了“美国与你们站在一起”的演讲。接下来,便上演了“颜色革命”从街头示威演变为暴力冲突,酿成流血事件,将对立情绪推向极致的老套路。
2010年2月18日的夜晚,一批由经验老道的街头抗争行家所组织的抗议人群,头戴面具与头盔,手中持着盾牌,同防暴警察展开了一整夜的激烈对抗。亚努科维奇则坚持,宪法的恢复必须依照法定流程来进行;而抗议者们却在议会大楼周边,用石块和燃烧瓶袭击警员,并冲击着警戒线。警方随即动用橡皮子弹、催泪弹和声光弹予以回击。到了19日清晨6时,警方将抗议者驱赶回基辅独立广场,随后开始进行清场工作。在这场激烈的冲突过程中,枪声接连响起,5名警察遭到狙击手射杀而身亡,另有26人失去了生命,其中还包括记者;83名警官遭到枪击而受伤,还有392名警官在冲突中受伤。经过一夜“鏖战”,现场随处可见被烧毁的汽车残骸与路障,并且这场暴乱开始向其他城市蔓延。2月19日,亚努科维奇发表声明称,一些政客在违背宪法的前提下,选择通过纵火、谋杀这般手段来夺取政权,他还解除了不支持使用暴力的总参谋长弗拉基米的职务。然而,性格软弱的亚努科维奇还是做出了妥协,承诺不会强行攻打独立广场,还和反对派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内容包括恢复2004年宪法、缩减总统权力、组建新的联合政府以及提前举行总统大选等。
就在局势出现转机、看似有了新希望的时候,反对派领导人维塔利·克利钦科与阿尔谢尼·亚采纽克从德国回到乌克兰后,立刻推翻了之前的协议,以最后通牒的形式要求在24小时内举行选举。2月22日,乌克兰议会解除了亚努科维奇的总统职务,亚努科维奇被迫逃往乌克兰东部的哈尔科夫。反对派迅速掌控了政府、议会、军队以及警、检、法系统,发布了对亚努科维奇的通缉令,并释放了前总理季莫申科。这场大戏就此圆满收场,那些参与策划、编剧、导演、制作和主演的人纷纷忙着论功行赏。但他们没预料到的是,俄罗斯在这场危机中也意识到不能坐视不管。西部重镇利沃夫率先宣布独立,克里米亚以及哈尔科夫、顿涅茨克等地也陆续宣告独立。27日,俄罗斯军队在克里米亚政府与议会大楼升起了俄罗斯国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
克里米亚这块土地,是当年赫鲁晓夫从苏联版图中划给乌克兰的。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曾在1992年宣布独立,不过被乌克兰政府制止了,当时俄罗斯没能介入其中,只是以每年一亿美元的租金租用塞瓦斯托波尔军港,租期至2017年。2008年3月16日,克里米亚超过96%的选民投票支持归属俄罗斯,普京当时并没有接纳。但美国不断通过“颜色革命”来损害俄罗斯的利益,普京的反击方式是,仅用十多天时间,就让克里米亚完成了从立法筹备到全民公投的全部流程,最终加入俄罗斯。当时普京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如果继续韬光养晦,就可能被美国击败,而选择与美国开战又会两败俱伤,所以他只能寻找一条既能避免深度冲突又能保护俄罗斯的道路。既然美国借助“颜色革命”攻击俄罗斯,普京便以“颜色革命”回击“颜色革命”,用美国式的手段反击乌克兰的亲美派,再结合低强度的局部战争进行反制,主要做法是向乌克兰东部的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两州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物资与人员支持,帮助亲俄武装对抗乌克兰当局。
原本武装分子内部成分复杂,人数只有几百,武器也是各式各样,镇守东乌克兰的乌克兰第6集团军原本完全有能力应对。但很多军警拒绝执行命令,甚至投靠了亲俄武装,这使得乌克兰政府军逐渐处于劣势,局部冲突慢慢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血腥内战,搞得乌克兰政府坐立难安,最终只能坐到谈判桌前。2015年2月,德国、俄罗斯、法国、乌克兰四国签署了停战的明斯克协议。冲突一旦拖延下去,挺不住的肯定不是俄罗斯。而美国如果想控制乌克兰,就只能继续走“颜色革命”的老路。动荡的局势导致乌克兰外汇储备大幅减少,资本大量外流,寡头们更是将国库洗劫一空。乌克兰向美国和欧盟请求350亿美元的援助,结果财政拮据的美国只愿意提供10亿美元的贷款担保,欧盟也只愿意给110亿欧元,还是分几年分批提供。普京清楚地看出美国只会虚张声势,对乌克兰的支持只是口头承诺,没有实际行动,于是才大胆地整治周边的亲美势力,每次前进一小步,逐渐改变了那种岌岌可危的不利局面。
三: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的利益
乌克兰是地缘政治斗争的典型案例,虽然中国并非冲突的参与方,但这个位于欧亚大陆交界处的国家,同样对中国产生着影响。中国要迈向世界,欧亚大陆便是打破海洋封锁、直达欧洲的最优路径。中国在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该计划涉及64个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40%,人口达44亿。这个庞大项目的关键在于打通中国与欧洲的陆路运输,将从北京到柏林的货物运输时长由40到45天缩短至5到7天。中国对欧洲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30%,以往对欧贸易出口都通过海路,而中国希望打造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铁路运输网。总体而言,以中国西部为起点的三条铁路,经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抵达波罗的海,再经由白俄罗斯和波兰进入德国和荷兰。一旦建成,一半的对欧出口货物就无需经过美国海军控制的海路运输了。“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来说无疑是一场真正的经济甘霖,对俄罗斯而言,“一带一路”不亚于新的“石油”。
俄罗斯仅通过提供运输服务,每年就能收入1362亿美元,占其GDP的11.2%。按照每千米3000万美元的平均造价,仅莫斯科到北京的线路就需要投入2420亿美元。俄方不仅有建筑工人能因此获得就业机会,该工程所需的钢材还占俄罗斯年钢材产量的10%到20%,这催生了一个庞大的销售市场。但“一带一路”建设存在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说服波兰同意建设途经俄罗斯的运输线路。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波兰是亚欧陆上最短的线路,而波兰是这条线路上的一大不确定因素。在所有中东欧国家中,波兰的反俄立场最为强硬,很难放下过去的恩怨。固执的波兰曾在2016年初对俄罗斯发起过境运输战,中断两国间的公路运输达数月之久,让俄罗斯遭受了惨重损失。中国一直在研究绕过波兰的铁路线,比如经乌克兰绕过捷克。如果俄罗斯能够压制住乌克兰,对中国来说无疑就多了一条路线。2013年年底中乌两国会谈时就曾明确指出,乌克兰是“一带一路经济带”的终端。
乌克兰危机带来的一大后果是,俄罗斯越来越多地向中国靠拢,这种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了。1999年,中俄贸易额在俄罗斯外贸总额中的占比约为4%,还比不上乌克兰。到2015年,中国成为了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2014年,在俄罗斯因乌克兰危机遭受美国制裁而陷入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中国进口俄罗斯货物的数量仍增长了12%,贸易额达到640亿美元。这一年,中俄达成了天然气合同,中国还购买了俄罗斯的S-400防空系统和苏-35歼击机,俄联邦航天署也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谈判购买中国电子元件。在德国停止供应船用柴油机后,俄罗斯的21631型导弹护卫舰配备了中国的柴油机。无论俄罗斯缺少什么,基本上都能从中国买到。中俄的经济往来让俄罗斯有了对抗美国制裁的资本,也使两国达到了相当高的互信程度。只要美俄在乌克兰的争斗持续下去,美国就难以集中精力对付中国,也难以在欧洲阻断、拖延和破坏中国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四:结语
乌克兰二十多年来的多灾多难,可以说是“民主化”带来的后果。国家内部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人,反对派只会进行街头斗争,一旦上台就任人唯亲、搞寡头政治、贪赃枉法,还天真地以为美国会保护自己。其实,最符合乌克兰利益的是走中间道路。就目前情况而言,普京已经胜券在握,不费一兵一卒就改善了自己的地缘安全处境,打乱了美国的围堵战略。日渐衰落的美国既拿不出钱,也派不出兵来支持乌克兰,手中没有任何筹码能改变乌克兰这场惊天变局,基本上只剩下不停指责这一招了。也许很多人认为美国依然强大,但普京显然不这么觉得了。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