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某问答网站上,曾出现过这样一个令人惊讶的问题:印度军队在实战中能否击败全球领先的美军?许多印度网友对此展开了评论,其想象力颇为夸张。部分印度网友声称,若未来印度军队与美军真的爆发大规模冲突,印度军队必定能给美军造成沉重打击。
那么,印度军队的真实实力究竟如何?为何印度网友会坚信印度军队足以击败全球头号军事强国美国?这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深层博弈与考量?
众所周知,印度在南亚地区拥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在马尔代夫、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存在大量由印度资助的政治或军事组织。事实上,印度军队并非外界想象中那般孱弱,至少在南亚地区,印度对周边所有国家都保持着一定的军事优势。而且,印度奉行灵活的外交政策,凭借自身优势在各大国之间周旋,从而获取军事利益。因此,长期以来,印度在南亚地区形成了 “一家独大” 的局面。
纵观整个南亚,印度的先进装备与军事技术几乎没有对手。印度政府还会不断宣传本国的 “辉煌成就”,久而久之,许多印度民众开始真的认为印度军队 “所向无敌”。
我们不妨回顾印度独立后的对外战争史:印度军队仅在针对葡萄牙殖民者发起的果阿冲突中表现尚可。近几十年来,印度从未参与过大规模对外战争。如此一来,“印度军队不可战胜” 的印象,逐渐成为许多印度人的固有认知。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印度军队竟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建军思路。在这套思路的影响下,印度政府宣称已将本国军队打造成一支 “实力惊人” 的队伍,而这种看似 “奇特” 的特质,也成了印度人引以为傲的原因之一。
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等媒体曾报道过印度军队复杂的装备体系,许多人将印度军队形容为 “现代国际装备博物馆”,这也让印度军队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 “独特” 的存在。
熟悉军工领域的人都知道,来自多个国家的装备往往难以兼容使用。因为不同武器的装备参数各不相同,各国军火商还会在自家生产的军需品上特意添加一些特殊标识和装置,以彰显自身独特的研发能力与制造水平。然而,当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装备集中到一个国家的军队手中时,装备上的特殊装置就可能引发巨大麻烦。
例如,印度军队中经常出现武器与弹药无法正常匹配的情况,甚至火炮和炮弹都来自不同国家。这种状况让印度前线士兵苦不堪言,但这并未阻止印度宣传机器常年的吹嘘。长期积累的优越感让许多印度人认为,印度军队能同时拥有多国武器装备,是 “集百家之长” 的体现。
但事实上,恰恰因为印度的武器体系过于混乱,每次需要维修或保养武器时,印度军队都必须将武器尽可能拆解成细小部件,分批送回原产国进行维修或保养。如此一来,印度军队的武器维护保养成本,自然比其他国家军队的维护成本高出许多。显然,这是对国内军费的严重浪费。
但从印度的人均教育水平来看,只要印度总理莫迪不公开承认军方武器装备采购存在刻意浪费军费的行为,这种糟糕的状况就永远不会被曝光,并且会一直持续下去。
实际上,也正是因为印度的装备体系过于混乱,其军事研发能力始终无法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直至今日,印度许多军工厂仍在从事最基础的零件组装工作。只要相关武器装备的技术稍加复杂,印度人的第一反应便是直接从外国公司采购,而非要求本国科研人员加紧研发。
在印度人看来,直接从国外采购武器装备,就能直接获得其他国家的优质武器,这比自主研发武器要容易得多。但这种情况在和平时期或许还能维持,一旦真的爆发战争,印度军队想依靠其他国家来维持本国军事机器的运转,本身就是一件极为荒谬的事情。
幸好近几十年来印度没有卷入任何大规模战争,这种荒谬的局面才得以持续至今,并且成为印度政府向国内民众 “欺上瞒下” 的重要手段。
尽管印度政府能在国内大肆宣传,让民众相信印度军队 “所向无敌”,但他们无法欺骗全世界人民相信这套精心编造的谎言。当一位印度网友在美国问答网站上宣称 “印度军队将给美军造成沉重打击” 后,众多网友立刻涌入问答区,与印度网友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随着越来越多真相浮出水面,印度军队的真实实力也自然呈现在人们眼前。
作为一支从未经历过硬仗的军队,印度军队与美军的差距简直天差地别。
首先,美印两国军队的士兵素质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美军现役人员,尤其是军官,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因为许多士兵需要操作复杂的军事装备和仪器,这就对他们的教育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
从武器装备来看,尽管美国是全球领先的军火出口国,但美军现役的武器装备,除了以色列等少数与美国外交关系极佳的国家外,几乎不会出口给印度这类国家。就连接受美军援助的乌克兰军队,都有人在使用上世纪的武器装备。美国政府与企业在向外国出售军火产品时,所表现出的 “双重标准”,由此可见一斑。
在两国交战时,除了军队自身的战斗力,决定胜负的最重要因素便是两国的综合国力差距。从这一角度来看,印度与美国更是无法相提并论。尽管近年来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实有所提升,但如果印度真的要与美国开战,结局必然不会乐观。
即便美国实力有所衰退,但作为曾经击败苏联的超级大国,其军事研发与制造能力仍不容小觑。即便美国的相关能力无法与中国相比,碾压印度也应不成问题。
当然,印度和美国都是核大国,这也是双方都无法否认的事实。未来一旦印度与美国发生冲突,对两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而言,都将是极为危险的事情。因此,若非万不得已,双方绝不能轻易谈论战争,更不能将战争作为威胁他人的手段或玩笑。因为每一场真实战争的背后,往往伴随着无数家庭破碎的痛苦。
部分印度网友这种 “坐井观天” 的心态,实际上是印度政府刻意宣传的结果。这种封闭的宣传方式,实则是在禁锢印度普通民众的思想,从而掩盖真实情况。但历史的车轮与时代的发展,绝不会因为印度政府的这种行为而停滞。总有一天,印度政府为了一己私利欺骗民众、颠倒黑白的做法,必将付出代价;印度民众也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看清相关事件的真相。
而部分印度人动辄将战争挂在嘴边的习惯,反映出印度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地区霸权主义氛围。事实上,印度军队绝非 “所向无敌” 的存在,印度政府与印度民众,都该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世界,否则,时代的浪潮终将把一些过时的事物与陈旧的观念彻底击碎,在这一过程中,无人能够幸免。
印度经济崛起与印中美经济关系
2022 年 9 月,一则关于印度的消息震惊世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数据,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竟然超过了英国。消息一出,印度举国欢腾,就连印度官员都大胆宣称,印度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甚至明确将时间定在了 2047 年。
势头正盛的印度,自然而然地将中国和美国视为竞争目标。许多人都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面对来势汹汹且自信心爆棚的印度,中国和美国谁会被其超越?印度真的能如其所言,实现这一目标吗?
要谈论当前的印度经济,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 —— 总理莫迪。2014 年,莫迪正式就任印度总理,执掌国家大权。经济发展,是莫迪政府关注的核心领域。事实证明,莫迪的一系列举措,为印度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动力。早在 2014 年,印度经济就开始保持中高速增长,且这一势头一直持续至今。
许多印度民众对本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在 GDP 超过英国后,他们又制定了更长远的计划 —— 争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宝座,与真正的大国同台竞技。
在当今世界,提及大国,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和美国。快速崛起的印度,也热衷于与这两个国家进行比较。对于中国和美国而言,印度的挑战究竟意味着什么?印度会超越谁?又有谁能 “立于不败之地”?接下来,我们不妨探讨一下印中美三国之间奇妙的经济关系。
近年来印度经济的飞速崛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上世纪末,中国依靠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跃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但实际上,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走了一条与中国截然不同的道路。严格来说,莫迪领导下的印度经济,更像是在效仿美国经济模式。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成为了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创造的财富反哺其他领域,形成了良性循环,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在印度,却从未发生过如此大规模的制造业革命。相反,印度选择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
印度在发展服务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信息技术是印度的强项,同时印度拥有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英语流利的劳动力。服务业推动整体经济发展,这恰恰表明印度将美国视为 “标杆”—— 因为印度人的最终目标是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研发中心。
在此过程中,美国政府采取的各项经济举措也给了莫迪启发。他尽可能地放松监管,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作用,不通过官方政策或政治权力干预经济。久而久之,水滴石穿,直至今日,印度已吸引了 150 家国际企业前来发展,成为众多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第二大研发基地,仅次于美国。
就在印度经济蓬勃发展之际,美国经济却再度陷入困境,遭遇技术性衰退。只需仔细观察去年美国的 GDP 数据,便不难发现问题:2022 年第一季度,美国 GDP 下降 1.6%;第二季度,降幅扩大至 0.9%。连续两个季度的负增长,让美国人不得不保持警惕、忧心忡忡 —— 因为技术性衰退之后,很可能就是全面衰退。
尽管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等人坚称美国经济尚未陷入困境,7 月就业市场依然强劲,失业率进一步下降,几乎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但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却进一步加强。甚至有不少美国专家对未来表示担忧,认为当前美国政府的支出很可能会拖累 GDP 增长。
随着美国中期选举的临近,两党之间的博弈愈发激烈,这使得资金筹措变得更加困难,对市场而言绝非好消息。不仅如此,美国私人消费支出的增长情况也不容乐观,民众的消费意愿越来越低,再加上债务问题,国内经济危机短期内难以解决。第二季度 GDP 下降的同时,美国家庭债务也首次攀升至惊人的 16 万亿美元,情况愈发糟糕。如此看来,美国经济未来能否实现增长,无疑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印度通过效仿美国经济模式实现了高速增长,因此想要超越美国,从逻辑上似乎说得通,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长期目标。除了美国,中国也长期受到印度的关注,在印度人眼中,超越中国同样重要。“印度经济能否超越中国”,也成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对于这一问题,中国有不少专家表达了担忧。他们认为,印度经济崛起的核心产业是软件与信息技术产业,这一产业兼具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特点,不仅能吸引更多技术人才,一次性解决就业问题,还能创造高附加值产品。相比之下,中国的制造业并不具备这一优势。如今,印度与中国虽然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如果印度能在这些关键领域取得成功,中国确实会多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
不过,也有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并提出了反驳。他们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软件产业的崛起,软件产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印度就能超越中国。事实上,软件产业的准入门槛相对较高,只有接受过精英教育的印度人才能投身其中,对于普通印度人而言,就业机会依然有限,产业的溢出效应也极为有限。
这种不平衡在数据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据统计,印度仅有不到 7% 的人口受雇于正规公司。印度的劳动人口接近 5 亿,换算下来,只有 3500 万人拥有稳定工作。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这 3500 万人中,还有 2100 万是公务员,社会层面的失业率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尽管印度实现了经济增长,但那些推动其增长的产业,却无法为挣扎求生的劳动力提供最基本的就业机会。
尽管关于印中两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争论从未停止,但《经济学人》给出的答案却堪称完美总结。专家们认为,未来 20 年内,印度超越中国的可能性不大。那么,《经济学人》的专家为何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与印度相比,中国经济拥有哪些优势?看似繁荣的印度经济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隐患?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从印度的经济结构入手,对比中印两国经济结构在 GDP 中所占的比重,从而找到清晰的答案。
曾经,中国制造业在 GDP 中的占比超过 50%;而印度 GDP 的 60% 来自服务业,这一数字令人震惊,也暴露了印度经济结构的畸形。要知道,这样的服务业占比,已经能与发达国家比肩,但印度的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发展滞后,远未达到欧美国家的水平。因此,印度的第三产业就如同 “空中楼阁”,即便短期内创造再多财富,也难以稳定。
与此同时,印度一方面受益于人口红利,另一方面也受其制约。与中国相比,印度是一个年轻的社会,65 岁以上老年人仅占总人口的 5%,源源不断的中青年劳动力进入市场,为服务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大多数印度年轻人仍只能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收入极为有限。
这正是因为服务业存在一定门槛,而印度的制造业又不发达,无奈之下,这些年轻人只能回流到农业领域。从长远来看,这自然不利于经济的整体发展。
中国常被戏称为 “基建狂魔”,与之不同的是,印度正面临着严重的基础设施瓶颈问题。建设基础设施需要大量投资,但印度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一直很大。直至今日,许多建筑单位仍存在拖欠工资的情况。2018 年,印度的货运量仅为中国的 27%,海运情况更为惨淡,仅达到中国的 10%。
尽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但印度的污染问题却一点也不少。雾霾和河流污染,已成为印度民众最头疼的两大问题。即便在金融领域,印度也面临着危机:近年来,印度国有银行亏损严重,积压了大量无法处理的坏账,保守估计高达 1500 亿美元。如此巨大的亏空,未来该如何弥补?这就像一片乌云,笼罩在印度上空。
尽管莫迪竭力推动改革,但改革本身的难度却不容忽视。莫迪所属的印度人民党(BJP),即便他身为总理,在联邦议会中也未占据多数席位,因此许多法案无法通过,例如《商品和服务税法》《土地征收法修正案》《破产法》等。在近年来的几次选举中,印度人民党试图争取更多席位,均以失败告终。
不仅如此,印度社会的复杂性也为经济发展制造了诸多障碍。宗教群体之间的矛盾、南北地区的差异由来已久,绝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重大的经济改革,很可能引发激烈的冲突与示威活动,使社会陷入动荡。例如,印度政府此前试图推行《公民身份法修正案》时,多地爆发抗议活动,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仇恨难以调和,更谈不上携手推动经济发展了。
如此看来,《经济学人》的专家得出 “印度难超中国” 的结论,也就不足为奇了。印度缺乏中国所拥有的国内储蓄、外国直接投资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若不发生意外冲击,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对印度的领先优势仍将持续。
当然,面对印度的快速崛起,中国也绝不能掉以轻心,应从中借鉴经验,并应用到自身发展中。如何看待印度,也成为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和印度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尽管两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中印两国的产业结构恰好能够实现战略互补。对印度而言,可以借鉴中国发展制造业的经验,深化自身改革;另一方面,中国正面临产业升级的重要关口,印度也能为我们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同时,印度的发展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潜力巨大的未来市场。因此,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或许会成为两国的共同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