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有哪个国家战火未熄,就忙着对重建合作伙伴挑肥拣瘦的吗?乌克兰外长瑟比加一开口,着实让我惊掉了下巴。他在接受日本共同社采访时宣称,乌克兰未来重建需求高达5240亿美元,美日企业将踊跃参与,可要是中、印继续购买俄罗斯原油,就没资格分一杯羹。那架势,仿佛他手中紧握着一张通往财富盛宴的头等舱入场券,谁想登船都得先过他这一关。
但要知道,这5240亿美元可不是已经揣在兜里的真金白银,仅仅是个预估的需求数字罢了。乌克兰自己也承认,如今公务员的薪水都得仰仗西方财政援助才能发放(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4年报告)。在自身财政如此窘迫的情况下,还敢大放厥词要把中、印排除在外,我实在好奇,这底气究竟从何而来?
我特意去查了下,乌克兰战后重建的费用,确实有不少机构做过估算。去年,世界银行、欧盟和乌克兰三方联合评估,得出需要4110亿美元(数据来源:世界银行2023年3月报告)。到了今年3月,乌克兰总理什梅加尔又将数字上调,称已涨至4860亿美元(数据来源:路透社2024年3月)。如今外长直接抛出5240亿,这数字就跟坐了火箭似的,隔段时间就往上蹿一截。感觉这更像是给西方企业画的一张诱人大饼,而非实实在在的预算规划。
再看看乌克兰当下的财政状况,简直是一团糟。2023年,其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超过20%,在全欧洲高居榜首(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3)。对外债务更是突破了1200亿美元大关。毫不夸张地说,别说重建了,就连日常开支都得靠美国和欧盟来兜底。美国国会去年通过的610亿美元援助,可不只是武器,还包括直接补贴乌克兰的财政开支(数据来源:美联社2023年12月)。所以啊,乌克兰外长那口气大得,就像一个每月入不敷出、靠借钱度日的“月光族”,却在那里规划着未来豪华别墅的装修方案,实在是让人觉得荒诞。
再说说被点名的中、印两国。中国可是乌克兰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21年,双边贸易额就达到了190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2022年数据)。印度呢,虽然和乌克兰的直接经贸往来规模不算大,但印度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而乌克兰又是重要的粮食出口国。要是真把这两个大市场拒之门外,以后乌克兰的粮食和工业品又该卖给谁呢?更何况,中、印还是全球主要的工程承包和基建企业输出国。战后基建急需大规模修复,光靠美日企业,真能扛得起这副重担吗?
我甚至觉得,乌克兰外长的这番言论,更多是一种政治表态,而非切实可行的规划。他们现在的一言一行,背后都藏着一个潜台词:要千方百计讨好美国和欧盟。美日企业在乌克兰重建中能拿到多少项目,最终还得看资金流向。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的钱,都是西方国家出的,合同优先照顾自己国家的企业,这逻辑倒也说得通。但问题是,重建工程的需求太过庞大,单靠美日企业,不仅成本高昂,进度缓慢,效率也难以保证。
我查阅到一份公开数据,美国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中,超过一半的项目都出现了延期,很多还因为预算超支而烂尾(数据来源:美国问责署2012年报告)。要是乌克兰照搬这套模式,后果简直不堪设想。更何况,美日企业在基建施工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本来就远远低于中国公司。2023年全球前250大承包商中,中国公司占比超过30%,而美国还不到10%(数据来源: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2023榜单)。如果乌克兰真的对中国企业下“封杀令”,那就等于自己把性价比高、施工效率快的施工队拒之门外,转而选择一条又贵又慢的重建之路。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乌克兰的土地和矿产资源,在过去两年已经被大规模对外出售。2020年乌克兰议会放开土地交易限制后,世界银行就预测会有大量资本涌入。到了2022年,美国的嘉吉、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路易达孚等粮食巨头,已经控制了乌克兰超过1700万公顷土地(数据来源:澳大利亚《绿色左翼》2022年)。在矿产方面,乌克兰拥有欧洲最大的锂矿储量,2021年还和澳大利亚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换句话说,乌克兰能卖的资源基本上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再加上财政空虚,想要指望重建资金从国内筹集,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所以啊,外长此时放出狠话,多少有点借机向美日表忠心的意味。乌克兰高层心里清楚,美日是他们目前能依赖的最大“金主”,就算要在话术上做做文章,也得先把这俩国家捧得高高的。至于中、印,他们也明白不能真的彻底得罪。你仔细看看泽连斯基的表态,几乎没有过类似明确排斥中、印的话。反倒是外长这种层级的人,经常发表一些激进言论,但真到了落实的时候,恐怕就会换一套说法了。
不过,话说出去容易,想收回来可就难了。国际关系可不是小区业委会吵架,今天你口气大,明天就有人给你记上一笔。等到真正需要基建企业来投标的时候,中国企业要是觉得自己被羞辱了,未必会积极响应。印度就更现实了,他们在能源市场已经和俄罗斯形成了稳定的供应链。要是仅仅因为购买俄罗斯原油就把印度排除在外,换个角度想,难道乌克兰有能力替代俄罗斯给印度供应石油吗?这逻辑完全站不住脚。
我现在更关心的是,如果乌克兰真的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把潜在的大国投资者都推开,那他们的重建进度会被拖延多久?西方的资金真能持续不断地投入那么多年吗?美国国内选举一换届,欧洲内部经济一旦出现问题,乌克兰还能指望谁来填补这个资金窟窿呢?
你说,乌克兰外长放出这番话,到底是在给自己抬价,还是真的打算立下这么个规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