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你能想象一个亡国之君,不但大难不死,还能“满血复活”,最后混成人民选民,安度余生吗?在世界历史上,多数末代皇帝都没啥好下场,动辄就是断头、自缢、流放,结局比电视剧还狠。不对,今天说的这位,简直就是“乔布斯级”重启人生——溥仪,这位大清最后一任皇帝,一路“花式跳槽”六大政权,最终安然走到1967年。为什么偏偏他能躲过枪口与刮骨,人到中年还转型“社会人”?真的是老天格外照顾?还是他有什么“独门秘籍”?谜底就藏在他这跌宕61年的人生折腾里。
【第一高潮】
说溥仪是“苟王”并不夸张,整个中国近代史换领袖像换马甲,朝局变得比网络话题还快。有人痛骂他“卖国求荣的典范”,也有人说他不过是“体制夹缝的无助娃儿”。一头是满清末世的贵胄光环,一头是百姓横眉的亡国之辱。你觉得他是真心悔过、懂得珍惜新生活了吗?还是他只是善于见风使舵,“哪里有饭哪里就是家”?这个问题,哪怕隔了百年,依旧见仁见智。“软骨头”还是“适者生存”,今天咱们慢慢扒一扒。
【发展过程】
1906年,溥仪出生。当大清的小王子根本没用,他几岁就背负了“亡国罪人”的头衔。1911年,“咚”的一炮,清王朝完了。他的命运就在这一天掉了个头。不像法国路易十六直接上断头台,溥仪却意外拿到了“紫禁城终身使用权”,成了活在宫里的“镀金囚徒”。但这“优待”背后,其实就是国民政府换个花样安置皇族,既能安抚清室拥护者,也让革命派不至于撕破脸。老百姓却早烦透了皇族的奢靡,不少人私下巴望他早点“挨一刀”,可紫禁城高墙之内外,是两个世界。细想当时社会风气,官员们对大清余孽表面礼遇,背地里却只有多防一层。溥仪自幼就学会了察言观色,看人下菜碟,这下可真体验了“人工智能”一般的求生逻辑。
【第一低潮】
等到了民国时期,北洋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黎元洪、段祺瑞轮番当家,谁拳头大谁说了算,溥仪就像是夹缝中的野草,看似还能享受点宫廷待遇,实际上每天提心吊胆。随便一个政权更迭,紫禁城的“福利”立马就能被收回。他那些堂兄弟姐妹,很多就被赶出皇宫,灰头土脸流落民间。人人都等着溥仪出丑,一有风吹草动就有人落井下石。可彼时的溥仪还活得下去,多少和“清室优待条件”有点关系。换句话说,那不过是共和国的暂时容忍而已。只是这种假象的安逸,其实每一天都像赌明天会不会雨过天晴;身边那些叔伯,一个个落魄,无人理会。他心里怕是明白,这种安逸随时被一脚踹翻。
别以为只要待在紫禁城里就能风雨不沾身,那个年代的风向,比今天的股市还刺激。民国政府里不少人打着“驱逐鞑虏”的令旗,名义上是“优待”,但政策朝令夕改。特别是北京政权更替频繁,宫里好多财物被接连掠走。其实就算活着,但外面的世界一天天变,他那点皇帝光环,早迟晚要消散。想在夹缝里苟住,溥仪练的实际上就是一门“墙头草学”。
【第二高潮】
1931年,东北风云突变,日本人点燃了“九一八事变”的炮火。这里埋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溥仪竟然把“人生赌注”押在了日本人身上。原本民国混不下去了,他想“复辟皇帝梦”,结果日军一看这末代皇帝有利用价值,刚好合拍。于是溥仪毫不犹豫把“尊严挂墙上”,屁颠屁颠跑东北,成了纸糊的“康德皇帝”。
在伪满洲国当皇帝表面风光,其实连普通太监都知道他毫无实权。日本关东军把他当傀儡,一会儿指东一会儿指西。你甭说,溥仪也知道自己只是块“人形招牌”,可为了保命,他演技拉满,各种写诗拍马,把日本天皇夸成“东方不倒翁”。给主子当“舔狗”,也算舔出新高度。老百姓和民族志士,就差没在墙上贴“大汉奸”告示了。其实日本人也就是利用他的“皇家光环”,想在东北装一把文明“合法统治”的样子。你说滑不滑稽?这皇帝做得比鸦片馆伙计还窝囊。
但变化来得比闪电还快。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溥仪正在通化“瑟瑟发抖”,还来不及收拾东西就被苏联红军抓了个正着。如此大转折,他马上从向日本人表忠心,变成写信拍苏联领袖斯大林马屁。那文笔,比表白信写得都走心。他说自己是“日军的囚徒”,满口感恩戴德恨不得立刻成为新编“苏联人”,还表示愿意“劳动报恩”。这嘴脸变得比今天娱乐圈道歉还快,你说他是懦弱,还是活命本能?外人看着心凉,可当时环境下,连命都丢得随时可能,他能不拼了吗?
别急,精彩还在后头。1946年溥仪被特别押解作证东京审判。这回他突然开窍,把矛头统统指向“日本侵略分子”,一口一个“可怜、愚弄、受害者”。说实话,这套操作真没谁了。什么时候让自己活下来,什么时候就能痛斥昔日“爸爸”。“自我批判”水平,人类高分教材。观众席上的美国人、苏联人,日本战败将校,全被唬住。回头想想,他这活命之道,关键时刻扔掉祖宗,投奔新主子,比投篮出手还快。
可就算临时过关,也不是长久之计。转了一圈,人家斯大林根本不稀罕溥仪这号人,结果还是按协议把他交给了新生的中国政权。1950年,溥仪关进抚顺战犯管理所,这一关又是转型的关键。彼时许多战犯表现抵触,他却勤学苦练新思想,日日写悔过书,反思过去,经常被批评但从不言弃。你看,不变的是“求生本能”,变的只是主子是谁。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政府一纸特赦文件,让溥仪成为“人民改造典型”。他不仅拿到选民证,还成了走出皇宫变社会人的老大爷。这一串反转,欧洲的末代帝王们看见估计都要拍大腿:“怎么没想到早学点他这招?”
【第二低潮】
溥仪被特赦出狱后,真正的自由生活也没你想象得那么稳当。虽说拥有了“爱新觉罗·溥仪”的选民证,一跃成为“普通公民”,但他心里明白,这身份随时能和过往断开。新中国社会变动大,外面环境对“旧王朝遗老”既有同情也有戒备。普通老百姓有的觉得“这下公平了,皇帝也跟咱们一样成选民”,但也有人觉得“这个人这么多变,他能信吗?”尤其文革风口浪尖,身份特殊依然让溥仪如履薄冰。
更何况,社会变革带来的不仅是理念冲突,还有人情冷暖。有人劝他低调做人,千万别谈“往事”;有些激进分子则怀疑他“表面悔过,骨子里难改”。溥仪偶尔受人尊敬,但更多时间都在暗自担忧。新的困难层出不穷,没有庇护伞的他,还险些因身份怀疑卷入新的风头浪尖。那些年,中国社会讲求斗争,历史成分说翻脸就翻脸,溥仪的自保艺术也必须时时升级。你说他彻底融入平民了吗?他自己都心里打鼓。和解变得比想象中难,分歧在他身上,比在任何普通人身上都要大得多。
【写在最后】
所以说,只要会“跪”,就万事大吉了吗?要是大家都学溥仪“灵活变脸”,那还有什么原则可言?啥情况都能改口,还真能就这样和过去切割?其实啊,溥仪活得不是智慧而是胆小;他一辈子的“自我否定”,不是什么伟大觉悟,就是见风使舵的本事。拿选民证又怎样?群众认不认你,历史认不认你,难不成就靠几句悔过书就能洗白?谁都能标榜“识时务者为俊杰”,可关键时刻你是硬气做人,还是随波逐流才见真章。世人评价溥仪太极端,有的说他可怜,有的说他可耻,其实真正尴尬的是——一个堂堂皇帝,最后成了“啥都能否定自己”的变色龙。夸张点讲,这种人适应时代没错,就是少了点骨气真诚。
【小编想问】
换个角度想,溥仪的人生是不是也在告诉我们:如果全世界都只追求生存、不讲底线,未来还需不需要信仰和尊严?有人说他是会变通的高人,也有人觉得是软骨头里的典范。你们觉得,对生活环境剧变时,是应该坚守原则,还是和溥仪一样“有奶就是娘”?把自己的观点在评论区聊聊——时代选择了溥仪,还是溥仪选择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