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很多被称作“暗中策划”的策略,这些策略能帮助人们实现目标,但在使用时必须确保不让对手察觉。
如果消息走漏了,不仅会让计划泡汤,还可能被对手利用,反过来对付我们。
除了需要保密的“小秘密”,还有公开的“大策略”,这些大策略往往比小秘密要强很多……
这桃子该谁来吃?
所谓的“暗中策划”,就是在背后悄悄地使用计策,确保不被对手察觉。
“阳谋”和这个不一样,用阳谋的时候不需要藏着掖着,因为一旦拿出来,就很难破解了。就算对手知道上了当,也很难摆脱困境。
陷入巧妙陷阱的人,虽然看似有多种选择,但实际上每条路都像是死路。
在春秋战国那个年代,齐国有一位非常聪明的国相名叫晏婴,后人尊称他为“晏子”。
晏子当国相时,齐国出了三位大英雄,这三位英雄为齐国立下了大功,很受齐国人的尊敬。
就算是在万人之上的国相,他们也不放在眼里。
这三个人各有所长,能够为齐国效力,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但这三个人仗着自己有功劳,就变得骄傲自大,除了齐国的国君,谁的话都不听。
他们的家族力量逐渐壮大,甚至开始威胁到齐国国君的地位。
为了保护国君和国家的安宁,晏子认为应该处理掉这三个人。
但是想除掉他们可不容易,因为他们三个都是高手,不管是正面攻击还是背后偷袭,都不可能成功。
晏子给齐王提了个建议,让他把两个桃子分给三个人吃。结果三个人一个桃子都没吃到,反而全都自杀身亡了。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在这三个勇士里,公孙接显得稍微聪明一些。他立刻明白了晏子的意图,就是要他们为了桃子的分配而争论谁的功劳最大。
即使公孙接已经识破了这个计策,他也无法退出,因为退出就意味着承认自己的贡献不大。
以前他因为功劳大就看不起人,现在却说自己功劳小,这不是自打嘴巴吗?以后他还怎么在人前抬得起头?
同样,如果最后没得到桃子,大家也会这么想。
于是,公孙接第一个上前拿起一个桃子,他说自己曾经杀过野猪,砍过猛虎,理应得到这个桃子。
另一位名叫“田开疆”的勇士提出了异议,他说自己曾挥舞宝剑,守护国家,两次成功抵御了敌人的进攻,因此他也应该有权利享用桃子,于是他就把剩下的那个桃子拿了过来。
最后一个勇士“古冶子”没有吃到桃子,他心里很不痛快,因为他觉得自己比前面的两位勇士更强,还救过齐国国君的命。
公孙接和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故事后,感到非常惭愧。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功劳比不上古冶子,却抢先分得了桃子。
现在这桃子,是“吃了也没啥,不吃也没啥”。
那两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心里既羞愧又痛苦,他们把桃子给了古冶子后就自杀了。
现在只剩一个古冶子,但他手里却有两颗桃。看到两位好友死在身旁,他的心里也不好受。
如果不是他在这里抢功,也不贪吃那两颗桃子,这两个人原本是不用死的。
满怀愧疚的古冶子放下两个桃子,也在朋友身旁自尽了……
晏子看准了这三个人喜欢夸耀自己的心态,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做出选择。这三个人都有理由吃桃子,但他们也明白自己的功劳并不如别人大。
吃不到桃子,面子就丢尽了,这在国君面前是比死还难受的事。
三个人现在已经陷入了要么丢脸要么丢命的困境,无论他们怎么选,都难逃一死。
晏子利用“二桃杀三士”的计策,解决了齐国功臣的威胁,防止了他们夺取权力的危险。
我们来看看宋朝初年发生的一件事,那也是一个著名的阳谋,解决了功臣可能带来的问题。
这次的办法是皇帝自己想出来的,也是他亲自执行的。
这酒应该由谁来喝呢?
宋太祖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心里总是觉得不太踏实,因为他这个皇位不是通过正当途径获得的。
他的手下士兵个个英勇非凡,都觉得自个儿了不起。
要是赵匡胤有一天触怒了他们,这些人肯定会团结一致,不让赵匡胤继续做皇帝。
也不能怪这些将军,毕竟赵匡胤是靠他们才爬到高位的。
如果没有那些人在陈桥驿鼓动士兵,硬是把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赵匡胤恐怕也当不上皇帝。
赵匡胤做了皇帝之后,一直害怕会有人来篡位,所以不得不采取了一些措施。
这些将领毕竟是立过功的人,他们还掌握着军队,如果不分是非就把他们杀了,肯定会引起大乱。
为了消除这些人的威胁,赵匡胤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让这些人自愿交出手中的军队和权力,赵匡胤会给他们一笔钱,让他们安心回家养老。
没多久,赵匡胤就把这些重要大臣都请到皇宫里喝酒。
宴会上,他向大臣们倾诉,说自打做了皇帝,每晚都难以入眠,总是担心有人会把自己从皇宫里赶走。
这些官员们都听出了赵匡胤话里的意思,赶紧跪下表明自己的忠心,都说自己绝对不会背叛。
好听的话人人都会说,赵匡胤看重的是实际行动。
这些官员们现在只剩下一个选择,那就是放弃指挥军队的权力。他们心里明白,如果不放弃权力,那就是在反抗,赵匡胤绝不会让他们离开皇宫的。
到现在,这些人也只能喝赵匡胤的酒,老实地交出兵权。
赵匡胤做事全都是公开透明,大臣们没法拒绝他的要求。
不管是不参加宴会,还是不交出兵权,都是死路一条。赵匡胤可以用谋反的罪名将他处死。要活命,只能按照赵匡胤的话去做。
赵匡胤轻松地消除了一个大麻烦。
这个地方该由谁负责管理呢?
赵匡胤和晏子都处理过功臣带来的问题,但一个王朝面临的隐患远不止这一种,还有很多其他类型。
刘邦建立了汉朝,他设立了封国制度,把刘家的亲戚分封到全国各地做藩王。
这样的政策虽然让皇族迅速控制了全国,但也有很大的风险,因为他们虽然是一家,心里的想法却不一致。
各地藩王的能力参差不齐,有的比较愚笨,有的则非常聪明。如果出现一个比皇帝还要聪明的藩王,那该怎么办呢?
如果有的藩国比皇帝的直隶还厉害,这肯定会影响到国家的稳定。
为了防止国家出现混乱,汉武帝采纳了大臣主父偃的提议,推出了“推恩令”。
以前,藩王去世后,他的儿子继承王位,藩国就会越来越强大。但推恩令规定,藩王去世后,儿子继承王位,但土地不能全给他一个人,要分给兄弟们。
等这些人不在了,土地又会被分给其他人。
东汉末期,刘备虽然是汉朝皇族后代,却只能靠织席子卖鞋为生,这都是因为推恩令的缘故。
刘备虽然祖上是中山靖王,但每一代分到的土地越来越少,到刘备这一代,已经没有土地可以分了。
汉武帝这么做,显然是想削弱藩国的势力,但没想到很多人反而支持他。
原本这些非嫡长子只能担任臣子,但因为推恩令的实施,他们也能拥有管理一方的权力,自然会支持汉武帝。
他们根本没想到未来会发生什么。汉武帝和主父偃的“推恩令”被称为“千古第一阳谋”,大家都明白他的意图,但就是阻止不了。这就是阳谋的魅力。
就像玩斗地主时,对手虽然能看到你的牌,但并不能因此改变最终的结果,除非有人根本就不懂怎么玩。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点此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