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4被米格-21追着打那会儿,美国空军脸都丢到北越稻田里去了。
谁都没想到,越战打完没几年,天上突然换了画风。1972年首飞的F-15,像开了挂一样蹿出来,苏联那边却还在慢吞吞地改米格-23。
这事得从1965年算起。空战交换比掉到2:1,华盛顿炸锅:钱花出去,命也搭进去,结果自家飞机被揍得灰头土脸?空军部长把桌子拍得啪啪响,当场拍板:不要万金油,只要一招制敌。
于是两家公司接到死命令:一年内把“能压倒米格-21再翻两倍”的怪物画出来。发动机、雷达、飞控,全拆成零件重新拼,连咖啡机都差点被拿去测试散热。
普拉特·惠特尼的工程师把F100发动机怼进实验室,天天听它嚎到半夜。推重比干到1.0以上,试飞员直接说:这货像被火箭踹了一脚。
雷达更离谱,APG-63能在低空杂波里把目标拎出来,还能边追边打。苏联飞行员后来回忆:他们雷达一开,我们的屏幕全是雪花,像老式电视机被踹了一脚。
海军那边也没闲着。格鲁曼把F-14折腾出来,不死鸟导弹一射就是一百多公里,雷达能同时盯六个目标。叙利亚飞行员后来吐槽:我们刚起飞,人家导弹已经在半路等我们了。
苏联人呢?他们还在琢磨高空高速,米格-25能飙三倍音速,可转弯半径大得能绕地球半圈。设计师们开会开到半夜,最后决定启动PFI计划,结果图纸刚画好,美国人已经试飞F-15了。
时间差最要命。F-15首飞到苏-27原型机首飞,中间隔了整整五年。五年里,苏联空军只能眼睁睁看着假想敌天天升级,像学生等考试,卷子却年年变。
电子领域差距更大。芯片被禁运,苏联人只能把电子管塞进雷达,体积大得像个冰箱,开机三分钟预热,关机得再吹三分钟风扇。F-15的计算机已经能边飞边算了,米格-23还在靠飞行员肉眼估算提前量。
训练体系更是天差地别。美军在内华达沙漠开红旗军演,飞行员被折腾到吐,回家还得写检讨。苏联飞行员一年飞不到一百小时,地勤连扳手都得轮流用。
1982年贝卡谷地,以色列F-15、F-16组团刷战绩。叙利亚米格-21、米格-23刚爬升,就被电子干扰糊了一脸,雷达像被泼了胶水,导弹飞来时才听见警报。战后统计,交换比惨到不忍说。
那天叙利亚飞行员最深刻的记忆不是爆炸,而是耳机里一片寂静,像被扔进真空。
苏联终于急眼了,铆足劲把苏-27、米格-29推上前线,可刚量产,美国又开始捣鼓ATF计划。F-22的图纸飘进国会山时,苏联工程师集体沉默:又得重新追?
说到底,这不是飞机单挑,是国家机器赛跑。美国把越战教训变成燃料,一路狂奔;苏联被体制绊住脚,刚起跑就拉伤韧带。
技术路线、工业效率、实战反馈、人才储备,缺一环就像少颗螺丝,飞机飞上天也得散架。
现在回头看,F-15那一代就是美国给自己打的一针强心剂,顺带把对手踹进沟里。
要是苏联当年能早五年醒悟,故事会不会改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