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点拉锯战背后:谁在抄底,谁在撤退?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A股总是在4000点附近反复震荡? 就在上周四和周五,A股大盘和创业板指连续收出光脚中阴线,市场做空动能丝毫未减。 技术形态上,大盘已经跌至10日线趋势支撑位附近,下周一旦惯性下挫,就可能击穿这条重要趋势线。
但就在市场一片谨慎氛围中,周末消息面却炸开锅了! 央行行长潘功胜重磅发声,表示要研究和储备应对宏观经济、金融市场波动等领域的政策工具。 同时国常会也强调要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 证监会和中基协更是联手推出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改革。 这一系列大动作,让人不禁要问:主力资金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游资大佬们本周的操作可谓耐人寻味。 本周前三个交易日,当大盘震荡上行冲击4000点时,游资却异常冷静,买盘力度是过去几个月来的较低水平。 他们似乎早就预判到4000点关口不易突破,因此追高意愿不足。
然而剧情在周四发生反转。 当大盘高位放量下跌,沪深两市超4000股回调时,游资却大胆出手抄底。 周五市场继续杀跌,他们仍在加仓,尽管净流入量有所下滑。 这种逢低买入的策略明显透露出游资对后市的判断,大盘可能在4000点附近横盘震荡,既难有效站稳,也不会大跌。
从板块选择来看,游资本周大幅加仓了锂电池、PCB、AIGC和AI智能体四个板块。 其中锂电池作为顺周期主题的领涨方向,获得了持续关注。 有趣的是,游资在创新药与汽车零部件领域也进行了中幅加仓,这或许暗示着新的主线正在酝酿。
与游资的谨慎乐观相比,主动权益基金本周的表现可谓积极。 五个交易日内,机构席位净买入超过1000万的个股数量全部超过10家,买盘力度较过去两周明显增强。
周一当大盘收在3999点,离4000点仅一步之遥时,主动基金就开启了加仓模式。 周三A股大盘十年来首次收在4000点之上,主动基金买盘进一步释放,成为突破的重要推手。 尽管周四出现中阴回调,机构有所减仓,但周五又再次空翻多入场抄底。
主动基金的板块调仓路径揭示了下阶段主线的秘密。 本周他们大幅加仓了创新药、光伏、可控核聚变和稀土四个板块。 特别是创新药,在周五获得大幅加仓,很可能成为新的市场主线。
与此同时,主动基金对前期热门的CPO板块进行了持续减仓,从上周的大幅减仓转为本周的中幅减仓。 这种调仓换股的动作,明显是在为下一阶段行情布局。
在游资和主动基金积极操作的同时,被动基金本周却出现了压盘动作。 周四A股中阴下跌时,几个主要的上证50ETF出现异常放量下跌,成为当天的压盘主力。 周五两市缩量回调,主要沪深300ETF又出现放量砸盘。
这种分化现象值得深思。 作为市场“稳定器”的被动基金,在当前位置压盘,其意图可能是在控制市场节奏,避免过快上涨。
从央行行长潘功胜的表态来看,政策层面已做好准备应对市场波动。 潘功胜近日明确表示,央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同时还将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加快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证监会方面,近期发布了《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从优化准入管理、便利投资运作、扩大投资范围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增强制度对境外中长期资金的吸引力。 同时,《关于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标志着A股市场投资者保护迈入系统化、实质化新阶段。
公募基金三季报数据显示,主动权益基金股票仓位提升至87.41%,较二季度增长1.44个百分点。 其中A股“吸金”势头明显,仓位环比增长1.48%。 这一数据充分说明机构对后市的态度整体偏乐观。
行业配置方面,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成长主线在三季度继续强化。 电子、通信、电力设备、有色金属板块更受资金青睐,仓位分别提升5.53%、2.78%、2.17%、1.39%。 而汽车、家用电器、食品饮料、银行等内需或顺周期方向则被公募基金“冷落”。
本周市场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创新药板块的异军突起。 不仅主动基金大幅加仓,游资也表现出浓厚兴趣。 这个现象与基本面变化密切相关。
富国医药创新股票基金经理王超赵伟在三季报中表示,国内创新药市场渗透率仍处于快速提升的早期阶段,患者对优质创新药的需求持续释放。 更令人振奋的是创新药的“出海”进展,免疫治疗与ADC的联合疗法正逐步引领肿瘤内科的治疗新趋势,而中国在该领域的多项研发项目已展现出极强的全球竞争力。
三生国健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公司2025年三季度财报显示,营收11.16亿元,归母净利3.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80%和71.15%,单季净利同比翻倍。 同时公司两大核心自免品种进入商业化冲刺阶段,进一步增强了市场信心。
光伏新能源板块同样值得关注。 10月末的A股市场,虽然上证指数在3970点至4020点区间反复拉锯,成交量维持在5700亿至6400亿手的中等规模,却呈现出“小买大涨”的鲜明特征。 这种看似矛盾的表现背后,是主力资金从高位防御板块向低位核心主线的精准迁移,“高低切”操作正重塑市场格局。
具体来看,龙头标的的资金抱团特征尤为显著。 光伏领域的隆基绿能获20.7亿元主力净买入,股价强势涨停,成为板块风向标;阳光电源、先导智能分别录得14.4亿元、11.8亿元净买入,股价大涨超12%,反映出资金对光伏设备、储能等核心环节的重点布局。
有色金属板块中,紫金矿业获9.96亿元净买入,宁德时代、工业富联等产业链关键标的亦获超10亿元资金加持,进一步夯实了主线板块的上涨基础。 与进攻主线的强势形成反差的是防御板块的退潮。 银行、消费等传统防御领域成为资金净卖出重灾区,招商银行遭8.06亿元净卖出,贵州茅台、五粮液分别被抛售9.30亿元、5.98亿元,股价逆势下跌。
这种“弃守攻强”的资金再配置,本质是存量博弈下,资金向成长确定性更强领域的必然迁移。 资金的“高低切”并非短期投机,而是政策导向与产业景气度形成共振后的理性选择。
当前“十五五”规划已明确将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绿色转型等置于核心位置,为相关赛道提供了长期政策托底。 绿色转型赛道的逻辑尤为清晰。 “十五五”规划提出2030年风光发电占比达25%的目标,技术迭代持续推动行业效率提升,叠加全球能源转型带来的需求增长,光伏新能源板块具备了长期成长基础。
有色金属板块则受益于供给受限与新能源、军工等领域的需求爆发,供需错配格局下,具备资源壁垒的龙头企业价值凸显。 科技赛道内部虽出现结构调整,部分前期热门股遭遇资金兑现,但核心主线并未动摇。 半导体设备与材料的国产化进程加速,2025年设备国产化率目标超60%,北方华创、沪硅产业等企业直接受益于成熟制程扩产需求;AI算力领域因缺口持续扩大,中际旭创、工业富联等算力基建标的仍获资金长期关注。
这种板块内的分化,实则是资金向政策与技术共振更强烈的细分领域集中。 此外,宏观经济的边际改善为市场提供了底层支撑。 连续两个月PPI环比趋近于0,企业信贷与工业企业利润增长改善,核心城市租金回报率上升等信号,均缓解了市场对基本面的担忧,为资金转向成长板块创造了条件。
杠杆资金的表现同样引人注目。 自6月下旬以来,杠杆资金持续净流入A股,累计规模已超2000亿元,推动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元关口。 两融交易额占比从4月的7.2%提升10.5%,其中对算力、半导体等科技板块的融资买入占比达38%,成为相关板块突破历史新高的关键推手。
值得注意的是,杠杆资金的持仓集中度显著提升,前十大融资买入个股的融资余额占比从年初的22%升至31%,这种“押注龙头”的策略,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结构化行情。
私募市场则呈现出“量价齐升”的特征。 量化产品成为增量主力,备案总数达2448只,占全市场私募证券产品的45%,而量化机构数量仅占行业总数的15%,这种“小规模、高产出”的模式,推动量化私募上半年平均收益达16.3%。 主观多头策略则在7月实现逆袭,单月回报5.9%,反超量化多头的5.7%,这主要得益于对大金融、新能源等传统板块的左侧布局。
保险资金和产业资本作为市场的“压舱石”,其动向更具参考意义。 2025年以来A股资金保持小幅净流入状态。 截至2025年5月22日,年度资金净流入占自由流通市值之比为1.1%。 在市场高位震荡背景下,逆势配置资金主要有保险资金和产业资本,公司回购和分红整体保持超越季节性的增长。
季度数据方面,2025年一季度,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349312.14亿元,相较2025年四季度环比继续增加16731.92亿元。 上市公司2025年4月的公告回购金额为1588.09元,较2025年3月继续大幅提升。 截止5月22日,2025年年内上市公司累计公告回购金额达到4095.64亿元。 2025年4月上市公司分红超季节性偏强,分红率仍处于历史高位。
“国家队”的布局路径同样值得关注。 截至4月26日,A股已有超2400家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一季报,其中,超360只个股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中出现“国家队”身影。 Wind数据显示,包括中国证金、中央汇金、中国证金资管、外管局旗下投资平台、中国证金定制基金、社保基金在内的“国家队”,在2025年一季度增持股票合计超过6亿股。
具体来看,获“国家队”增持数量最多的个股是中国平安,在2024年四季度增持超2亿股的基础上,一季度又增持了2.52亿股,持股数量合计达到14.71亿股,持股比例达到11.33%。 其次是宝钢股份,获“国家队”增持1.58亿股。 分行业来看,2025年一季度“国家队”增持较多的股票集中在通信、半导体、材料等硬科技行业,零售、食品饮料等内需相关行业以及保险、金融、矿产等行业。
值得关注的是,一季度“国家队”大幅减持能源相关行业,另外黄金股、有色股也受到减持。 例如,“国家队”减持数量最多的是中国铝业,减持超5000万股;对赤峰黄金、神火股份减持数量均在4000万股以上;对中煤能源、山金国际、广汇能源减持均超2000万股。
政策面的持续发力为市场提供了坚实支撑。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10月27日在北京举行,央行、证监会、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出席论坛,发布一系列重要消息。 央行宣布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将进一步优化数字人民币管理体系,并将会同执法部门继续打击境内虚拟货币经营和炒作。
证监会方面,发布《关于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推出23项务实举措。 同时将启动实施深化创业板改革,设置更加契合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企业特征的上市标准,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企业提供更加精准、包容的金融服务。 此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正式推出,包括优化准入管理、提高投资运作效率、扩大投资范围等,努力为各类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便利、高效的制度环境。
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期将新出台9条措施,主要是扩大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范围和轧差结算业务种类,优化贸易新业态主体外汇资金结算,放宽服务贸易代垫业务管理,更大力度推动贸易创新发展。 金融监管总局则将稳妥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减量提质,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和资本补充力度,丰富处置资源和手段,保障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回顾“9·24”新政一周年,A股市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去年9月24日以来,截至2025年9月中旬,深证成指累计涨幅高达61.7%,分别超出纳斯达克综合指数(25.91%)、日经225指数(19.41%)逾30个百分点;恒生指数年内涨幅突破45%,较标普500指数(16.54%)的领先优势超过20个百分点,中国资产的全球配置价值进一步凸显。
随着行情从熊转牛,A股市值也大幅增长。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4年9月24日,沪深两市总市值为81.23万亿元,而到2025年9月中旬,总市值突破116万亿元,增幅超过40%。
资金结构上,机构资金主导,中长期资金如保险、养老金等持续入市,外资流入呈现“低换手”特性,推动市场从“题材炒作”向“盈利驱动”转变。 市场特征呈现慢牛态势,行业轮动有序,估值体系因外资偏好而重构。 政策环境上,支持力度空前,如“9·24”金融组合拳、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等,同时注册制深化与退市机制完善,市场从“重融资”向“重回报”转变。
两项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增量资金注入+市场信心提振”的双重机制,成为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的重要“助推器”。 一方面,两项货币工具的落地打破了市场持续走弱的负反馈循环,明确的资金支持和低成本优势,让企业“愿意回购”、机构“愿意投资”、投资者“愿意入场”,推动市场预期转向“中性偏乐观”。 另一方面,带动市场风险偏好修复。 上市公司尤其是龙头公司通过回购增持贷款资金大规模买入自身股票,直接减少了市场抛压,并传递“股价被低估”的积极信号,推动核心资产估值修复。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0月17日,近一年来上证指数上涨17.73%,区间振幅27.47%,环比降低6.51个百分点。 另外,上证指数近一年年化波动率为14.55%,环比下降4.62个百分点。 “两项货币工具内嵌逆周期调节属性,在资本市场被低估时使用量增加,对稳定市场预期、抑制股价过度波动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A股波动率。 ”魏凤春表示。
居民资产配置的变化也为市场提供了长期支撑。 当前居民资金入市仍处于早期阶段。 2025年6月,居民存款达16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116%,处于2008年以来74%的历史高位。 对比历史行情,2014-2015年杠杆牛期间,散户类资金净流入3.8万亿元;2019-2021年核心资产行情中,这一数字增至5.6万亿元。 而本轮自2024年9月至2025年6月,净流入仅1.5万亿元,存在巨大的继续流入空间。
下半年,居民资金迁移的逻辑将进一步强化。 预计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居民定期存款、理财产品到期规模将超20万亿元,在低利率环境下,这些资金向权益资产的腾挪将成为必然趋势。
外资与险资作为中长期配置的“定海神针”,其动向同样值得关注。 弱美元周期为外资流入提供了宏观支撑。 2025年5-6月,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88亿美元,扭转了此前两年的净减持态势。 从中期看,美元指数较2024年高点已下跌8%,人民币汇率企稳回升,MSCI中国指数的外资持股比例有望进一步提升。 另外,险资入市的步伐同样值得期待。 2025年一季度,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环比增长5%,其中投向股市的规模约400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