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跳......跳下去了,有个女孩跳崖了! 那么高的悬崖!”
21岁的优秀毕业生林溪,刚拿到导游证,朋友圈满是阳光,却在五台山纵身翻下。
只留下:“撑不下去了”的绝望遗言。
80万神秘转账、加密合同、音频里的诡异对话……
被逼入绝境的她,又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01
2018年5月,五台山细雨绵绵,山间被薄雾笼罩。
游客沿着盘旋的石阶缓步攀登,有的人用手机记录殿宇的飞檐,有的人在寺前低声诵经,也有人坐在台阶上,静静望向朦胧的山峦。
中午时分,一位身穿浅白色冲锋衣、背着黑色双肩包的年轻女孩,沿着一段狭窄的栈道独自前行。
她叫林溪,21岁,刚从大学毕业。
她热爱旅行,持有导游证,毕业后一直做兼职导游,在圈内小有名气。
只要有人需要,她总是爽快答应,没有拒绝过任何邀请。
栈道尽头,云海下翻,远处的古寺若隐若现。
一位穿红色羽绒服的大妈走近,热情地举起手机:“姑娘,要不要我给你拍张照?”
林溪停下脚步,淡淡一笑:“谢谢阿姨,我自己能拍。”
大妈见她一人自拍,略觉疑惑,却没多说,便转身往回走去。
林溪的手指轻抚过护栏上冰凉的金属绳,指尖传来刺骨的凉意。
她从口袋里取出一张折得有些起毛的小纸条,眸光在字迹上停留片刻。
昨天在五台山脚下那家青旅的昏暗房间,她在纸条上写下最后一句话:“生活没有任何希望,对不起,我真的撑不下去了。”
如今口袋里的字迹因反复折叠而略显模糊。
几分钟后,一声尖利的惊呼划破山顶的静谧:“有人跳崖了!”
游客们纷纷后退,几名导游冲到护栏边,远处,蓝色的衣角在雾气中一闪即逝,随后再无动静。
雨点打在脸上,有人掏出手机拨打急救电话,声音在湿冷的空气里显得格外急促。
景区工作人员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此时,山腰的一间茶摊前,几位游客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刚才看到那个女孩一直一个人走,好像情绪不太对。”
另一位补充:“她导游证放在包里,我还想问她路线,结果她一直低着头。”
一旁的摊主将热茶递给惊魂未定的游客。
救援队沿栈道往下深入,手电光柱在山壁上跳动。
雨水顺着岩缝滑落,溅在队员靴子上,发出清脆声响。
不到半小时,一声对讲机里的汇报传上来:“发现可疑物品,正向下确认坐标。”
紧接着,又传来简短的指令:“继续往下,注意安全。”
02
三个小时后,救援人员在悬崖底部的一处石缝里找到了林溪的遗体。
她仰侧着身体,面色安详,右颊留有一道细长划痕。
手中依旧攥着那张因雨水浸湿而发皱的纸条,字迹虽被淋得模糊,最后一句话仍清晰可见:“生活没有任何希望,对不起,撑不下去了。”
警方很快确认了她的身份,并通知了远在长沙的林溪父母。
电话接通时,林母手里正捧着准备寄去的夏装包裹,听闻噩耗后,她随手抛下行李,瘫坐在地,喉咙发紧:“我们昨天还视频,她还说成都小吃街新开了几家……怎么会这样?”
林父一边颤抖着握紧手机,一边自语:“她不是最害怕高处的吗?怎么可能跳下去……”
老两口迅速赶到现场,当警方把现场收集的遗物交到他们手中时,父母的眼泪再也止不住。
那张摊开的湿透纸条,透露着无奈;那本夹着心理咨询记录的小日记,折角处写满了挣扎。
还有手机里停留的三天前一张自拍——照片中,林溪独自坐在五台山脚下的石凳上,夕阳的余晖映在她侧脸,可眼神却格外空洞。
看着这些,二老再也无法自我安慰。
林溪走了,带走了她未曾说出口的绝望。
她曾努力面对生活的负担,却在最后没能与人分享自己的困境。
直到遗体被找到,她的朋友圈、校园和家中都为之震动。
警方在通报中指出:根据崖底遗留的身份证与那份遗书,这起事件初步认定为“自杀”。
然而,几乎所有认识林溪的人都对此表示难以置信。
“溪溪怎么会跳崖?她从来开朗积极,毕业那年还被评为优秀毕业生,从未有过异常表现!”
接到警方电话的辅导员李老师声音哽咽,话语中满是惊讶和惋惜。
林溪是成都一所重点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届应届毕业生。
在校期间,她的成绩始终保持在年级前列,不仅英语口语标准流利,法语与日语也颇有功底。
每学年她都凭奖学金入账,还曾代表学院参加“希望之星”英语演讲比赛,斩获省级二等奖。
她不偏科,喜欢参与社团组织的各类活动,曾义务担任新生辅导员,和同学们相处融洽。
同寝的室友回忆:“溪溪常在深夜灯下阅读,准备第二天的兼职导游路线,她总说要把每一条山路讲得清清楚楚。”
另一位朋友也说:“她热衷旅行,会用相机记录每段路程,看照片都能感受到她的热情。”
03
外向、开朗,是老师和同学对林溪的一致评价。
她在学生会文艺部担任骨干,策划并组织过多场校园活动。
毕业晚会上,她身着旗袍,端庄大方地主持全场,笑容灿烂,被台下观众称赞“像专业主持人”。
“她是寝室里最能说的一个,早晨总是第一个起床,还会提醒我们整理行李。”
室友小秋在辅导员办公室抑制不住情绪,眼圈发红地说,“毕业前几天,她帮我修改简历,耐心地给我职业规划建议,还说‘别着急,一起准备好未来’。”
大家都不愿相信,那个热心又细心的林溪,会在几日后选择结束生命。
她的朋友圈一直保持低调,但从不发泄负面情绪。
端午节时,她上传了与寝室姐妹一起包粽子的照片;毕业前几天,她和室友商量假期去成都周边游玩,讨论带什么特产回家。
“我想给爸妈买几盒豆花”、“咱们一起去都江堰看看风景吧”,这些对话还在群里留有记录。
可就在这样一位满怀计划、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女孩,却静静地倒在了五台山的栈道边。
搜救队发现她时,衣襟还微微皱起,似乎她最后一刻带着不散的惊恐。
大家无法理解,更不愿接受——林溪怎么可能自杀?
警方也注意到此事反常,决定对她的社交、消费及毕业前后的行程进行全面调查。
首先在社交方面,警方初步怀疑她可能因感情问题走上绝路。
林溪大学期间的男朋友赵阳,是大一时认识的好友,两人感情稳定,还多次一起出游拍照留念。
但毕业前一个多月,两人正式分手,朋友圈中所有互相关注与合影均被删除。
“是她主动提的分手。”
赵阳在警局复述时声音沙哑,拿出手机里剩余的聊天记录给警方查看。
对话中,林溪语气平静,从未出现激烈言辞,只有一句:“赵阳,我觉得我们都需要放过彼此。”
她未提分手后可能的负面情绪,更没有任何轻生暗示。
赵阳回忆,毕业旅行刚结束时,两人还同桌吃晚饭,气氛融洽。
他始终对她关怀备至,送过礼物,从未让她担心过忠诚问题。
分手后,他试图挽回,对方却坚决拒绝,甚至拉黑了他,两人从此断了联系。
赵阳说:“她当时只是说自己累了,我也没多想,以为是毕业后的过渡期压力。”
他强调,“她绝不会因为普通分手就选择自杀,但那段时间她确实显得有些低落,好像发生了不愿提起的事。”
04
“她分手时确实有些低落,但并不严重。”
室友小秋回忆道,“我们一起逛毕业季夜市,她还说‘一个人也能活得精彩’,我以为她已经释怀了。”
在同伴眼中,林溪很快恢复了常态,直到她跳崖的消息传来。
警方调取了她在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记录。
两次预约的记录中,关键词仅有“情绪波动”“睡眠欠佳”“职业迷茫”。
这些条目显示,她承认面临选择和压力,但没有自杀倾向。
翻看档案时,案卷里一张宿舍阳台的照片格外醒目:阳光透过栏杆,映在她微笑的脸上,配文写着“夏日阳光正好”。
日期标注为5月28日,仅比事发晚两天。
更早几日,5月27日,她在家庭微信群里发言:“放假想带你们去成都吃酸辣粉,我都查好攻略了!”
林父拿着手机,声音哽咽:“她刚说要帮我换部新机,还计划毕业后带我们四处走走,怎么能……她怎么会说走就走?”
林母说话断断续续,一边抚着手机屏幕,一边用力吸气,“完全没有预兆。”
但很快的是,警方关注到她的银行交易记录出现异常。
5月25日凌晨,她的银行卡收到一笔28000元转账,来源标记为匿名账户。
账户备注一栏空白,也未见任何支付用途。
5月26日夜里,林溪离开宿舍近两小时,手机定位被关闭,信号显示在校外某条街道。
那段时间,她并未向室友或朋友说明去向。
“我们怀疑她私下与人见面。”负责此案的民警张强说。
他补充,已通过周边监控还原她的行程,并在追查那笔匿名转账的来源。
他拿出一张提取的对话记录截图:“这是她与一个名为‘L先生’的陌生账号的已删信息。”
屏幕上仅两行文字:
“我已经答应了,别再逼我。”
“到时候你会照顾他们吧?”
警方越来越觉得这件”自杀案“有些古怪。
05
结合林溪父母提供的情况,警方进一步掌握到:林溪来自经济拮据的家庭,母亲饱受慢性病折磨,父亲长期失业,一家人靠低保维持基本生活。
她大学期间不仅申请助学贷款,还利用课余时间做家教贴补学费和生活费。
但在同学眼里,她从未表现出窘迫。
“她穿着一尘不染,从不向别人提家里拮据。”一位同班同学如是说。
一个在众人眼中“坚强阳光”、刚规划带父母出游的女孩,为何会毫无征兆地走向绝路?
案发当晚,林父在派出所门口抽了一夜香烟,嘴里反复念叨:“她不是会轻生的孩子,肯定有人逼她走这一步……”
他双目红肿,声音里满是自责和疑惑。
目前,警方已将此案定性为“存疑死亡”,对林溪的通讯记录、出行轨迹与经济状况进行全面调查。
一份银行流水表很快浮出水面。
技术员小郑调出手机银行App的截图,指着屏幕对主办警官刘建国说:“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间,林溪共收到大约180万元的转账,均来自多个私人账户。”
刘建国猛地坐直,皱眉问:“一名普通大学生,怎么可能一下子收到这么大笔款项?”
小郑接着汇报:“这些账户在汇款后不久都被注销,备注栏一片空白,几乎查不到有用信息。”
“这笔钱显然不是家里给的。”刘警官补充道。
随后,他们联系了林秀华。
林秀华看到银行记录时浑身一颤,目光呆滞:“我女儿哪来的这么多钱?她上个月还让我少买点鸡蛋,说贷款要还……”
她抿紧嘴唇,手指攥得通红,“难道她在外面做了不该做的事?”
一句“做了不该做的事”让屋内短暂沉默。
刘建国语气平和:“林阿姨,我们不是要指责她,只是必须查清这笔钱的来龙去脉,看看她有没有卷入什么麻烦。”
林秀华摇头否认,表示对这些资金一无所知。
调查很快陷入僵局。几笔大额转账的户主信息模糊,追查不到实际身份。
更为棘手的是,这些账户在转账后立即被注销,无从得知幕后操作者。
06
警方最初怀疑林溪可能涉及网络诈骗、非法代购或洗钱,但她的个人档案一片清白。
“我们也询问了她的辅导员李老师。”
侦查员小吴翻阅笔录时说,“李老师评价她成绩中等偏上,人际关系良好,从未与人发生冲突,作息规律,还是院学生会的骨干。至于抑郁,他也完全否认。”
“那男朋友呢?”刘建国问。
“赵阳的情况也调查过。”
小吴放慢语速,“两人校园恋爱一年多,分手前一个月依旧和谐。起初我们以为是感情问题,但赵阳说是林溪主动提出的分手,他挽留无果。”
刘建国在白板上写下“经济异常”四个字,语气凝重:“动机不明,情绪稳定,家庭贫困却资金雄厚。”
技术科的最新分析更令人大吃一惊。小郑展示了她手机中留存的几条笔记App记录:
“别怕,安静,会过去。”
“第一笔到账,记得分批取。”
“他承诺年底结清剩下的部分。”
“他是谁?”刘建国盯着屏幕上的文字问。
不久后,警方在她的出租屋内找到一台笔记本电脑。
恢复数据后,技术员提取出一个加密文件夹。
文件夹里,是一份份盖有“博睿国际信息咨询”公章的“咨询协议”。
甲方注册地却是一栋老旧居民楼,邮箱往来多涉及法律咨询,但文字格式和条款都不够专业。
每份合同都附带“项目保密条款”,要求林溪“不得以任何形式外泄合作内容,否则承担所有后果”。
“这到底是什么项目?”小吴压低声音,“根本不像正规的律师事务所。”
刘建国走到窗前,目光在监控画面和合同扫描件之间来回,“她到底接了怎样的‘咨询’?”
线索越来越多,案件却依然扑朔迷离。
就在警员们陷入僵局之时,一封匿名举报信被悄然投进警署办公室的信箱。
小吴一开始以为是自己的快递,但看外观不太对劲,信封上也没写收件人。
他好奇地打开信封。
打开信后,小吴彻底懵了。
他脸色瞬间发白,语气急切,呼吸急促:“刘队长,你们快来看,这封信有问题,里面说林溪……这太离谱了....”
他话没说完,刘建国就快速接过信封,慢慢打开。
看清信纸上的内容后,所有人脸色大变,满脸难以置信:“什么?林溪她竟然做了……做了那种事?”
信纸边缘泛黄,字迹潦草得几乎要划破纸张,小吴逐字念出时,声音都在发颤:“博睿国际根本不是咨询公司,是器官贩卖中转站……林溪是他们的运输人,用导游身份带‘货’过海关……”
07
办公室里瞬间死寂,只有空调外机的嗡鸣在耳边回荡。
刘建国捏着信纸的指节泛白,纸张边缘被攥出深深的褶皱。
他猛地转身,快步走向物证台,将匿名信与那几份“咨询协议”并排铺开——协议里模糊提及的“人员输送”“境外协调”,此刻突然有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指向。
“查博睿国际!”
刘建国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注册地址、法人信息、所有关联账户,哪怕是注销的,也要给我挖出来!”
技术员小郑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屏幕上跳出的注册信息却简单得可疑:法人姓名“王建军”,身份证地址显示为郊区某拆迁小区,但实地走访后发现,该地址早已人去楼空。
更诡异的是,公司登记的联系电话,拨通后只传来机械的忙音。
“这就是个空壳公司。”
小吴盯着屏幕上的工商档案,“但公章是真的,协议条款里藏着的‘保密责任’‘违约赔偿’,更像是在威胁签署人。”
就在这时,林溪出租屋内找到的笔记本电脑,传来了突破性消息。
加密文件夹被技术科破解后,除了“咨询协议”,还有一份隐藏的Excel表格,文件名是“2016-2018行程记录”。
表格里,每一行都记录着日期、航班号、“客户姓名”和“交接地点”,目的地多为东南亚国家:泰国清迈、柬埔寨金边、马来西亚槟城……
而出发地,无一例外都是香港。
“这些日期和她的导游工作记录完全吻合。”
小吴对比着旅行社提供的兼职台账,“她每次带团去香港,返程时都会多停留1-2天,说是‘处理私人事务’。”
更令人心惊的是,表格里的“客户姓名”后,都标注着一串奇怪的数字:“O+”“A-”“AB+”。
“是血型。”
刘建国的声音冷得像冰,“她带的根本不是普通游客,是器官供体。”
08
顺着这条线索追查,林溪手机里与“L先生”的聊天记录残片,终于拼凑出真相。
技术科恢复的短信中,“L先生”的指令清晰可见:“下周三带3号到香港,接头人穿黑色西装,举《环球时报》。”
“叮嘱‘货’少说话,海关问就说是商务考察。”
而林溪的回复,总是简短而顺从:“收到。”
“已安排。”
只有偶尔几条,透露出她的挣扎:“这次的人在发抖,我做不到。”
对方的回复则带着赤裸裸的威胁:“你母亲的透析费,这个月该交了吧?”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猛地打开了林溪家庭困境的记忆。
警方再次联系林母时,老人终于崩溃,颤抖着说出了2016年那个绝望的夏天——她被确诊尿毒症,每周三次透析,光是押金就需要10万。
家里的低保卡余额不足三位数,父亲打零工的钱连买降压药都紧张,走投无路时,是一个自称“周先生”的人找到了医院,不仅付清了所有费用,还帮林溪还清了助学贷款。
“他说只是‘乐于助人’,让溪溪毕业后在他公司做翻译抵债。”
林母抹着眼泪,从抽屉深处翻出一张泛黄的名片,“就是这个周启明,说在香港做国际贸易,待人特别客气……”
名片上的名字,与匿名信中提到的“富商周启明”完全一致。
而他的联系方式,正是博睿国际登记的那个空号。
09
周启明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警方的调查记录里。
他是香港商界小有名气的地产投资人,名下有三家公司,常年往返于内地与东南亚。但他的商业版图里,从未有过“信息咨询”的业务。
“查他的出入境记录。”
刘建国指着屏幕上的航班信息,“林溪带团去东南亚的每次行程,他都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当地。”
更关键的证据,来自林溪藏在冲锋衣内袋里的微型录音笔。
录音笔外壳已经摔裂,内存卡却奇迹般完好。
播放出的音频里,有她压抑的哭泣声,有与周启明的争吵,还有她对罪恶的控诉:
“你说过只帮我一次!现在已经25个人了,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啊!”
“周启明,你当初帮我妈治病,就是为了把我拖进地狱吗?”
“我要是报警,我爸妈怎么办?你说过不会放过他们的!”
录音的最后,是周启明冰冷的声音:“这个月的‘货’必须送出去,否则你知道后果。”
随后是摔门声,以及林溪断断续续的自语:“我对不起他们……也对不起自己……”
时间戳显示,这段录音,就在她跳崖前一天录制。
而她的日记残页,此刻也有了答案。“用死亡赎罪”四个字的旁边,画着一个小小的dialysis(透析)符号;毕业前与赵阳分手时那句“放过彼此”,更像是不愿将爱人拖入泥潭的决绝。
她曾计划带父母出游,或许是想最后看一眼世间的温暖;她在朋友圈晒出的笑脸,不过是用阳光掩盖深渊的伪装。
2018年8月,公安部联合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三国警方,展开了代号“利刃”的跨国抓捕行动。
在清迈一间伪装成私人诊所的手术室里,警方当场抓获正在进行器官移植手术的医护人员,解救出3名即将被摘取器官的供体。
而周启明,在香港国际机场准备登机逃往欧洲时,被埋伏的警员拦下。
他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藏着与林溪同款的“咨询协议”,还有一份未完成的“输送名单”。
面对审讯,这个始终面带微笑的商人,终于卸下了伪装:“我帮她母亲治病,她替我做事,公平交易而已。”
但法律不会认可这样的“公平”。周启明及博睿国际核心成员,因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非法拘禁、故意伤害等多项罪名被提起公诉。
那些被林溪“输送”到东南亚的供体,大部分已失去联系,警方联合国际组织展开了持续搜救,最终成功解救7人,其余18人下落不明,成为永远的遗憾。
10
林溪的葬礼上,父母捧着她的遗像,照片里的女孩穿着学士服,笑容干净得像从未被阴霾笼罩。
赵阳站在人群后排,手里攥着毕业旅行时她送的明信片,背面写着“愿我们都能活成自己”——原来那时,她已经预见了自己无法回头的结局。
她的日记最后一页,写着这样一句话:“如果我的死能让他们停下,也算做了一件好事。”
这场以生命为代价的揭露,最终推动了跨国器官贩卖打击力度的升级。
中国与东南亚多国签署《反器官贩卖合作备忘录》,建立了供体信息共享平台,无数潜在的受害者因此得救。
五台山的雨早已停了,栈道旁的护栏被重新加固,新刷的油漆在阳光下泛着光泽。
偶尔有导游带着游客经过,会指着远处的云海轻声说:“那里曾有个女孩,用最惨烈的方式,照亮了一条阻止罪恶的路。”
只是没人知道,那个21岁的姑娘,在纵身跃下的瞬间,是否想起了毕业晚会上,自己主持时说的那句台词:“愿我们的青春,永远向阳而生。”
而她的青春,终究没能等来属于自己的阳光。
声明:情节部分属虚构。所有人物、地点和事件均为艺术加工,与现实无关,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