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北京,多家权威媒体报道,中国有关部门对外公示:拟在黄岩岛设立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地点写得清楚,围绕环礁划区管理。公示期开启,社会各方可提意见。接着,相关图示一并放出,外界第一时间就开始对范围和用意拆解。
按公示图显示,保护区总面积3523.67公顷,其中核心区1242.55公顷,实验区2281.12公顷。核心区要求更严,主要盯住珊瑚、渔场等敏感点。实验区可以做科研试验和有限科普。因为这个,整体生态盘子能先稳住。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既然建保护区,短期大概不会填海造岛了。理由也直白,保护区要优先修复生态。再说,大规模工程容易被外界放大解读。结果,细看图示后,事情没那么简单。
图里覆盖最实的,是环礁的东北半部。与之相对的西侧、南侧大片海域不在保护区里。还有大家最关心的潟湖,也没有被纳入。同样醒目的是,进出潟湖的通道外侧被重点盯防。
这不是疏漏,更像是有意分出功能地带。前面是禁区和缓冲区,后面留出机动空间。这样一来,执法、科研、渔业管理各有边界。同时,后续工程有腾挪余地,不会互相打架。
从管理角度看,保护区先行,有三点好处。第一,海警、渔政、海洋部门执法依据更充足。第二,渔民作业、旅游探险有了清晰边线。第三,外来船只闯入,处罚有章可循。这一套流程,国际上也容易理解。
与此同时,未纳入的空白区,规则更灵活。可以先做测量、地质取样、临时系泊、物资转运。等程序走完,再评估是否开展更大动作。同样,设备布设、通信保障也能往里推进。
简单说,这是双管齐下:一手是保护和管理,一手是预留发展空间。先把门立住,再把路铺开。阳谋摆在台面上,别人看得见,但不好挡。因为每一步都在公开流程里。
再看朝向,东北侧面对菲律宾吕宋岛,航线来得快、风险点也多,所以压得更严。背向祖国一侧留白,靠近补给线,靠近己方救援力量,灵活度更高。这样把前后门分清,掰手腕时就更稳。
美菲会怎么应对?过去两年,他们在黄岩岛口外搞过联合巡航,打过补给主意,还拆过浮动拦索。然后,菲律宾海警船多次迫近,被我方警告、喷射驱离。同样,美国军机常在空中跟拍,形成话语场。接着,这些动作都绕不开“保护区”这块新牌。
对比仁爱礁,思路不一样。仁爱礁那边,我们盯的是补给节奏和船只换班,更多是“控点带面”。黄岩岛这边,路子更完整:先定规矩、再强执法、继而铺能力。目标是把管理常态化,把外来干扰变成偶发件。
接下来要看的,是程序和工程的衔接。程序上,公示、环评、报批一步步走。工程上,测深、抛石、打桩、吹填各有窗口期。按照过去在南沙的经验,一旦启动,节奏会很紧,节点会很密。
另外别忽略民用部分。气象、渔业服务、海洋观测、救援前哨,都能先落几步。民用越充分,越能减少外界口舌。再说,设施一立,人员一常驻,管控就有了日日夜夜的抓手。
外部动向也要盯。4月美日菲在华盛顿搞了三边峰会,后面海上联巡频次上来了。5月到8月,南海几处海域摩擦更密,话说得也更冲。因为这个,任何新动静都可能被对方放大,舆论和海上现场会互相裹挟。
最后回到岛上。傍晚时分,黄岩岛外缘的海面起了浪,海警船把甲板灯调到暖黄,水手在风里收缆,几只海鸟落在不远处的白色浮标上,时不时扇两下翅膀。等到下一次补给船靠上来,谁会先在这片水面上迈出自己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