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宇文泰南北朝版“曹操”,奠定北周政权,孕育隋唐三百年帝国

点击次数:111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7-11 17:23:07
【导语】 宇文泰,是个鲜卑族人,南北朝时候特别厉害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实际上是西魏的老大,也是北周政权的开创者。 宇文泰生活在南北朝快结束的时候,那是一个国家从混乱走向安定的关键时刻。他瞅准了这个好时机,向外扩展地盘,往南打下了江汉地区,往

【导语】

宇文泰,是个鲜卑族人,南北朝时候特别厉害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实际上是西魏的老大,也是北周政权的开创者。

宇文泰生活在南北朝快结束的时候,那是一个国家从混乱走向安定的关键时刻。他瞅准了这个好时机,向外扩展地盘,往南打下了江汉地区,往西攻占了巴蜀之地,往北控制了广袤的沙漠地带,为后来建立北周王朝,并最终吞并北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国内推行府兵制度和六官选拔官员的方式,这些成为了隋唐帝国政治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继北魏孝文帝之后,又一位非常出色的鲜卑族人。

那时候,宇文泰在关陇地区站稳脚跟,跟东魏争夺中原的地盘。他好几次都凭着人少打赢了人多,把东魏的头头高欢给打败了,创造了一系列军事上的惊人战绩。

所以,宇文泰因为军事本事高强,被后人叫做南北朝时期的“曹操”。

【从颠沛流离到西魏政权主宰者】

507年,宇文泰在武川这个地方出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他们家是那里的军人世家,而武川还是北魏时期北方的六个重要城镇之一。

北魏刚建立的时候,这里是挡住北边柔然进攻的重要防线,也是北魏赖以生存的关键地方,主要由鲜卑的武士们组成。

不过,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并且把都城搬到洛阳后,北方六镇的地位和好处就大不如前了。鲜卑传统的军事贵族跟那些汉化的鲜卑人以及汉族士族之间的矛盾越闹越大,最后在523年,六镇起义就爆发了。

宇文泰的老爸宇文肱,虽然是鲜卑族人,但他心里向着洛阳的朝廷,于是带着全家人搬家去避难。

526年,在怀朔镇(现在的内蒙古固阳县),有个叫鲜于修礼的镇兵带着一群从北边逃难过来的老百姓发动了起义,那时候,北魏朝廷已经被契胡的头儿尔朱荣给掌权了。

尔朱荣手握大权,行为凶狠残暴,他不仅杀害了北魏的皇族成员,还对北方的鲜卑军民进行了残酷的压迫。在这样的局势下,宇文家族挺身而出,发起了反抗尔朱荣集团的起义,当时年仅十九岁的宇文泰也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起义的队伍。

不过,义军因为战术指挥不行,再加上打仗本领不高,所以老是输给尔朱荣的铁骑部队。义军士兵被大量残忍杀害,宇文家的兄弟姐妹和侄子们,很多也都死在了尔朱荣的手里。

宇文泰被抓后,幸好他的老朋友贺拔岳帮忙,贺拔岳是尔朱荣的亲信将领。有了他的说情,宇文泰才逃过一劫,并且后来加入了贺拔岳的队伍。

从那以后,宇文泰就跟着贺拔岳到处打仗,平定关陇地区的叛乱。

在平定叛乱时,宇文泰表现出了非常出色的带兵打仗本事,而且跟那些爱杀人的少数民族将领不一样,他们只知道用武力解决问题。宇文泰呢,更像是个聪明的汉族军队领导,用的是脑子和策略。

他打败对手后,不忘对老百姓做好事,提升自己的声望。就这样,他慢慢变成了贺拔岳集团里的重要人物。

530年,孝庄帝元子攸把尔朱荣给杀了,这之后,北魏的政局就变得四分五裂了。

你得明白,尔朱荣这人虽然手段狠辣,但鲜卑等各族英雄好汉都怕他,没人敢轻举妄动。可尔朱荣一死,他手下的那些将军们就开始抢地盘了,北魏刚有的那点太平日子也就没了。

那时候,最厉害的要数高欢,他把原来尔朱荣集团的大部分精兵强将都收归自己麾下了。

他在山东、河南、河北这些关东地方站稳了脚跟,扶持魏孝武帝元修当上了皇帝,自己当上了大丞相,掌管了朝廷大权,接着又让贺拔岳做了关西大行台。

贺拔岳从尔朱荣那时候起就跟高欢不对盘,现在他们表面和气心里却不对付,私下里都憋着招儿呢。高欢势力大,还控制着皇帝,孝武帝为了牵制高欢,就偷偷跟贺拔岳拉上了关系。

这时候,宇文泰提议以长安为基地,先拿下陇地,然后往南安抚好氐族和羌族,往北用温和手段管住漠北地区,再向西出关中,争夺天下。

贺拔岳非常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带着军队往西边进发,攻下了关陇一带的许多地方。到了534年,贺拔岳不幸被暗杀,大家一致推选宇文泰来接替他,宇文泰于是占领长安,稳住了整个局面。

没过多久,孝武帝颁布命令,让宇文泰担任大都督,负责指挥贺拔岳的部队。

宇文泰靠着皇帝的命令,去攻打关西那些反叛的势力,势力因此变得更强。孝武帝随后让宇文泰做了侍中、骠骑大将军,还封他为关西大都督,这样一来,他在朝廷里的地位就仅次于高欢了。

当然了,孝武帝心里盘算着让宇文泰去制衡高欢,毕竟那时候的洛阳朝廷局势已经紧张得不行,高欢的权力是越来越大,孝武帝本想偷偷地收拾高欢,可惜走漏了风声。

这时候的孝武帝不敢再留在洛阳,因为留下来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刚好在这个时候,夏州的长史于谨给宇文泰出了个主意,让他学曹操那一套,劝孝武帝搬到关中去,这样就可以利用皇帝的名义来控制其他人了。

宇文泰采纳了这个建议,为了让事情更逼真,他不仅把高欢写给自己的示好信件交给了孝武帝,表明自己对皇室的忠诚,还亲自带领五千步兵和骑兵驻扎在黄河与渭水交汇的地方,准备随时支援。

见宇文泰如此忠心耿耿,孝武帝问大臣们是否该迁都关中,结果大家都差不多赞成了这个主意。

534年7月,孝武帝带着少量骑兵从洛阳赶到关中,把都城从洛阳搬到了长安。为了感谢宇文泰拥立自己的功劳,他封宇文泰为大将军、雍州刺史,还让他兼任尚书令。

孝武帝觉得,宇文泰就像是北魏的“智多星”。他正庆幸自己逃离了洛阳这个险境,却不晓得自己刚离开狼群,紧接着又掉进了虎窝。

宇文泰的手段非常高明,隐藏得也很深,比高欢厉害多了。他不像诸葛亮,反而更像是比曹操还要厉害的角色。

那年十月,高欢让魏孝静帝元善见登上了皇位,并把都城搬到了邺城,这段历史后来被叫做东魏。

在长安,所有政令都由宇文泰说了算,孝武帝处处被宇文泰管着,两人之间慢慢有了隔阂,矛盾也越来越大。

宇文泰没让孝武帝有机会起兵造反,在那一年的十二月,他就派人把孝武帝毒死了,然后立元宝炬做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西魏。这样一来,北魏就分成了两部分,北方进入了两个势力对峙的时期。

【与高欢争雄,以弱胜强,扭转劣势】

就整体力量来说,因为高欢把原来六镇的大部分军队都带走了,还控制了关东的好多地方,所以他比宇文泰厉害多了。高欢打算趁着宇文泰还没站稳脚跟,去把关陇地区给平定了。

535年开头那会儿,高欢带着大军打算强行渡过黄河,东西魏之间的第一次大战——小关之战就这么开始了。

尽管东魏力量强大,但他们行动不统一,还太过大意急躁,反观西魏军队,他们守着潼关这个好地方,养精蓄锐等着东魏来攻,所以打了一年多的仗,东魏那边还是一点进展都没有。

537年刚开始的时候,高欢带着大军驻扎在蒲坂,然后在黄河上搭起了三座浮桥准备过河。他这么做是为了拖住和吸引西魏的军队,好让他的得力大将窦泰有机会去攻打潼关。

宇文泰在广阳听到消息后,一下子就看出了高欢的诡计。他觉得东魏军是假装分几路进攻,还搭桥做出要渡河的样子,其实是为了让窦泰的军队往西边来。要是潼关被攻破了,长安可就危险了。

再说窦泰是高欢手下的一员猛将,因为经常打胜仗而变得骄傲。咱们应该趁他不备,打击他的嚣张气焰。要是窦泰的军队打了败仗,那高欢不用打就会自己撤退。

可是,宇文泰的打算被其他将领们拒绝了,他们觉得高欢的兵马离得更近,不去打近的反而去打远的,太冒险了,分开兵力防守才是最好的办法。

最终,宇文泰坚决不听从其他人的反对意见,他对外宣称要放弃关中,退到陇右去,以此来骗过高欢。同时,他带着最厉害的部队,像闪电一样快速攻打潼关。

窦泰毫无防备,被打得一败涂地,最后他选择了自杀,潼关的包围也就这样被解开了。高欢的计谋没有得逞,只能撤退。这次两人的第一次交锋,结果是高欢吃了败仗。

潼关打败仗后,高欢气得不行,所以在那年的十月,他又亲自带着二十万大军杀向关中。这次他没在蒲坂过河,而是沿着河往南走到蒲津再渡河。

那时候的西魏处境很困难,关中地区发生了大饥荒,饿死的人特别多,差不多有七八成,甚至还出现了父母交换孩子来吃的惨状。没办法,宇文泰只好带着人马从潼关出去,跑到弘农那边去抢东魏的粮食。

东魏军队一到,关中各地都慌了神,纷纷有州县投降高欢,多得数不清。高欢高兴坏了,连忙让大军从蒲津渡过黄河,朝着长安猛攻过去。

那时候,高欢的手下都建议他包围弘农,把宇文泰赶到关里去。这样一来,西魏想打仗找不到对手,想找粮食也没门儿,时间一长,肯定会出问题。

高欢急着想赢,非要过河不可,但侯景建议高欢把军队分成两部分,一前一后过河,这样可以互相帮忙,以防万一打输了,局面变得无法控制。

不过,高欢记住了上次分兵后被一一打败的教训,他决定把所有兵力集中在一起,一同进军关中。

宇文泰很快从弘农撤回来,带着军队渡过渭水,在沙苑地方排好队形准备迎战。那时候,宇文泰手头只有一万兵马,可高欢的兵力却是他的二十倍那么多。

西魏的将领们都觉得敌军人多势众,咱们打不过,应该减少在外作战的兵力,加强长安的防御,死守不出。

但宇文泰却有着不同的看法,现在西魏的人心不稳定,要是还死守着长安不放,那长安以东的地盘就都要被高欢给夺走了,到时候可就挽回不了了。

宇文泰又一次不顾大家的反对,下定决心要在沙苑打一场大仗。他悄悄地在沙苑东边十里远的芦苇地里埋伏好兵力,另一边则靠着河水摆开阵势,就等着东魏的军队送上门来。结果证明,宇文泰这次又猜对了。

宇文泰虽然表面上不占优势,但他却拥有沙苑这个有利地形。

这里河道拐弯挡道,大军不好展开行动,而且芦苇多地面又湿又软,骑兵大队冲锋起来很困难。这些条件大大影响了东魏骑兵的人数和灵活作战的能力。

那时候,高欢的一个手下将领提议派一支精兵偷袭长安,可高欢一听说要分兵,就倔强地不同意,坚持要和宇文泰正面交锋,打算一举活捉他。

不一会儿,沙苑之战就爆发了。东魏军看到宇文泰的士兵数量少,没等他排好阵势就急着冲上去打。但宇文泰很冷静地指挥着,等东魏军走进了设好的埋伏里,埋伏的士兵立刻冲出来,一下子把东魏军分成了两半。

结果是这样的:东魏的军队乱作一团,不知该怎么办,接着就到处乱跑。西魏军见状赶紧追上去,高欢的军队败得一塌糊涂,只能灰溜溜地跑回了洛阳。

这次战斗,宇文泰消灭敌军八万多,又一次用少数人打败了多数人,真是个奇迹。他不仅收回了被敌人占领的土地,还得到了大堆的粮食和军用物资,这样一来,关中的危险就减轻了很多。

之后,在538年到546年期间,西魏和东魏之间先后打了河桥之战、邙山之战和玉璧之战这三场大战。除了邙山之战,其他两场都是宇文泰赢了。

546年,在山西省稷山县的玉璧这个地方,高欢亲自带着十多万大军去攻打城池。他们试了断水源、放火烧城、挖地道等各种办法,但西魏的守军特别坚韧,一次次地挡住了高欢的进攻。

高欢围了城快两个月,啥也没捞着,光留下了差不多七万具尸体。这事儿让他一直郁闷,结果第二年年初,他就因病去世了。

宇文泰经过这几场战斗,成功地把原本对东魏不利的局面给翻转过来了。

侯景这个东魏的大将军逃到了南梁,结果在548年惹出了侯景之乱,让南梁受到了重创。宇文泰见有机可乘,就占领了益州、江陵这些地方,把长江中游和上游都抓在了自己手里。

到这个时候,西魏在南北朝的三个国家里实力最强,为之后北周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挟制天子,南北朝版“曹操”再世】

东魏力量变弱后,宇文泰和西魏元家之间的内部问题就越来越明显了。

551年,西魏的太子元钦坐上了皇位。有些皇族的人心里不服宇文泰的控制,打算联手从他那里把权力抢回来,准备搞个突然袭击,可惜后来被发现了。

宇文泰抢先一步,把元钦废掉并杀了,然后扶他的弟弟齐王拓跋廓坐上皇位,还让他改回了拓跋这个老姓。从这以后,拓跋家就只有皇帝这个空头衔了,宇文家取代他们只是迟早的事。

要是宇文泰只是靠着控制皇帝来掌握大权,那他可算不上是个真正的政治家,顶多就是个有权有势的大臣罢了。

宇文泰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他搞的那套胡汉结合的改革,这么一来,他算是找到了一条新路子,实实在在解决了北方几百年来胡汉民族之间的纠纷。

宇文泰在掌管西魏时,按照《周礼》设计了一套新的官员制度,就是六官制,这套制度对隋唐时期的官员制度影响很大。

经济上鼓励大家种田养蚕,重启均田制,使劲儿提升农业生产;文化上推行道德教育,让官员和平民都去研读儒家书籍。

当然,最关键的是采用府兵制,就是让农民平时种地,有空的时候练兵,打仗时就上战场。

府兵制其实就是基于鲜卑的老制度,主要是为了照顾那些鲜卑的贵族和北方六个重要军事镇的权益,所以才设了八柱国来领导军队。

柱国这个职位主要由鲜卑的高级将领来担当,而且还把关陇一带的豪强地主武装也吸纳了进来,这样做有助于鲜卑军事集团和汉人中的豪强地主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汉人地主阶层在两百多年的战乱后,已经接受了胡人统治中原的现实,他们明白,只有和胡人政权联手,才能保住自己已经得到的好处。

在这之前,从五胡十六国一直到北魏,虽然有些胡人建立的政权也重用过汉族的士大夫,但他们主要还是采用胡人和汉人分开治理的方式,更不会让汉人插手军队的事情。

不过宇文泰打破了这个限制,从那以后,关东士族和胡人贵族就联手组成了关陇集团。

公元556年,宇文泰病得很重,后来去世了。他的儿子宇文觉登上了皇位,建立了北周王朝,这让中国再次统一的速度快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