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天气突如其来地这么变,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太阳刚刚还晒得整座城都要蒸发了,突然一阵大雨就把计划打乱了。这幕,是真的老生常谈,又特别让人火大。你想,一个原本在首钢的大型演出,临时就被赶到海淀中关村创新中心南门。谁喜欢这安排?老百姓还想看得尽兴呢,现在到处跑,什么都变,要不就只剩下能“灵活应变”的民营剧团还能撑得住这场面。
安万刚宣布这事的时候,心里一阵复杂。作为一个民营秦腔剧团的头,把“挑战”演绎得如此灵巧,还得背后暗自鼓掌。试问,普通剧团能快速调度,临时变阵?能吗?能在北京这样大城里,还能找到平地开演?我觉得能算是个奇迹了。你说这天气——高温暴雨,正常人都能预料到会出事。而安万把演出地点从首钢调到海淀中关村,带着这股“看似随意,其实极有心思”的操作,还真是让人佩服。
在我眼里,这其实也反映出某种格局。一个民营剧团能走出村镇,跑到省城,再到北京,这样的路,走得着实不易。但你又想到,这“灵活应变”真就是他们的强项。安万的脸在北京还是挺吃香的。人们喜欢看他,那份接地气的热情,还真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专业院团能比的。这个年代,民营剧团的自主性、创新力其实挺大。
实话说,这次转场背后的压力是谁都能体会。赶在九三阅兵前这些难度,一点都不小。安万他们说自己是“西北王”也没错,这份底气也是用多年的努力和坚持堆起来的。可问题在于,应该支持,扶持这些“草根”力量不是更重要?不是说一开始就要打压民营剧团、搞些莫名其妙的限制,反而让他们的活力受到压制。现在倒好,临时改场,安万算是撑住了。
很多人会说,为什么不早点准备?这就是市场和政策的夹缝里挣扎。你看那些大牌艺人,接待虚高,场地高昂,演出一个都得花好几年排练,遇到天气变故算什么?他们的压力短时间内也没减,反倒是像安万这样的民营剧团,平时就得摸爬滚打,天一变,场面一乱,反应快才是真本事。
再说这个“能去北京演出”本身就不是简单的事。安万他们能走到这里,代表了他们的底蕴,也代表了市场对他们的认可。你看看这些年,乡镇、县市到省会,甚至省会又到北京,路程虽然坎坷,但一路走下来,说明他们的戏、他们的人还是真有一定的市场。不然怎么能在北京这个“最难打”的市场站稳脚跟,是吧?这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种象征。
但你知道吗,民营剧团像他们这种,却还面对着剧院架子大、骄傲自满的“专业派”。那些戏精演员,嘴里喊着“专业,正统”,实际一出门就觉得自己出得天高地远。有时候我就想,这样的高傲是对的,但难免会被市井的气息打脸。老百姓喜欢你,就是喜欢你那点真情实感,要不然怎么热闹?要不然怎么口碑越传越广。
可惜啊,现实总是这么无情。安万唱个戏,怎么就这么难?别人都说“市场环境不好”、“资金紧缺”、甚至“政策限制”。但你细想,这损失的不只是资金,更是那份初心和坚持。连快手都不能搞点新鲜出炉的宣传策略?这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套路吗?去年在西安演出,那场“突如其来的变阵”还让不少粉丝觉得“厉害”。结果一遇天气变化,场地一变,粉丝就变“看客”。难怪说,粉丝看脸,看剧情,还是看热热闹闹的场面。
这不,支持民营剧团的声音虽然还在,但看起来就是这事会这么过去?还是会有人觉得“算了,反正就这样了”。你说下一次,还会有人买账,愿意再付钱再支持他们?我就想问:这份坚持,到底值不值得?民营剧团拼的,不就是这点热情和接地气。不能光靠“政策扶持”撑起一片天,得靠市场喝彩。
真的是这么操作,粉丝还能不翻车?这场面,真是让我又感叹又觉得悲哀。安万他们能这么临危不乱,还是自带“灵活应变”天赋的。这事真就这么过去了?未来还能遇到像他们这样“下得了场、顶得住压力”的民营剧团吗?我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