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老王在江苏常州退休,靠1900元养老金和20万存款,极简生活反而自在
年轻时总觉得日子得热闹点才算过得好。老王还记得1989年刚进纺织厂那会儿,厂里师傅们常说:“人哪,要有点追求。”可追来追去,到头来还是柴米油盐。如今56了,他的日子安静下来——不为攀比,不为凑热闹,只讲究个“心里踏实”。
他家在常州武进区,一套2020年买的小叠墅,说不上豪华,但朝南露台晒得到太阳。房间没什么花哨摆设,就是几盆文竹、两只兔子,还有一架用旧的投影仪。有次女儿回来看见厨房只有三口锅,“爸,你这也太简单了吧?”老王嘿嘿一笑:“省事呗,干净。”
其实极简并不是清贫。60年代的时候,村里老人就爱念叨一句:“屋里东西少,人心不乱。”小时候听着嫌土,如今细品却是理儿。他衣柜里的衬衫,大多是2017年买的浅灰色款式,“百搭又耐脏”,他说。“我现在逛超市都挑大润发,那边蔬菜新鲜些。”有一次碰上促销,他顺手买了两斤黄瓜,“吃起来脆生生,比小区门口摊上的强。”
周围同龄人,有不少还在找兼职——隔壁李叔今年59,还帮别人送快递,说“不能闲着”。但老王看开了,每月1900块退休金,加上银行卡里的20万存款,也够用。他喜欢早晨六点起床,在小区操场打半小时羽毛球,然后到附近公园溜达一圈。“天凉的时候戴顶帽子,不怕感冒,”他笑道。
朋友聚会时,总有人聊孩子工作、孙辈读书。以前听着心痒,现在他更愿意坐角落喝茶。有一年冬天,他带自家种的小橘子去参加邻居聚餐,被夸“果真甜”。其实那橘树是2018年栽下的,当时还担心养不活,如今枝繁叶茂,每到夏天果实挂满枝头,看着就舒坦。
手机朋友圈偶尔刷到熟人的旅游照,新车照片什么的,他随手点赞,从不羡慕。“外面的世界再精彩,我也喜欢自己这一亩三分地。”他的乐趣很简单:泡壶普洱茶,看《红楼梦》翻旧版,再拿出父亲留下来的钢笔写几行字。这支钢笔还是1975年的英雄牌,据说当年全村能有这么一支的人屈指可数。
健康,是他的底线。他每周都坚持做饭,自创了一道“糙米杂粮粥”,加胡萝卜丁和山药片,据说对胃好。有次体检血压偏高后,他开始每天散步四十分钟,还戒掉夜宵炸鸡。“钱再多,没有身体也是白搭,”这是他跟女儿唠嗑时最爱挂嘴边的话。
偶尔也会怀念过去那些忙碌日子,比如2003年厂里赶订单通宵加班,全车间都是机器轰鸣声。但转念想想,现在这样慢悠悠地活,也挺舒服。一位邻居曾调侃他说:“你这叫‘懒汉哲学’!”结果去年那位邻居住院一个月回来后,却开始向他请教怎么做杂粮粥。
限制,其实是一种自由。从前工资刚涨,就想着给家人添置新物件;现在收入有限,更懂得把钱花在自己身上。今年春节没出远门,只是在露台晒太阳,看兔崽跳来跳去,把腊肉切成薄片煮汤吃——平淡,但自在。不必顾忌别人的眼光,这份安稳让人安心。据《江南民俗志》记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流行一句话:“宁舍千金,不舍清闲。”
还有些琐碎往事:去年秋天,小区门口来了个卖豆腐脑的大爷,用的是祖传木桶蒸法,据说工艺能追溯到民国初期。老王尝了一碗,说味道像小时候母亲做的一样,那天下午竟然连吃两碗才罢休。这种满足感,是超市速食永远给不了的,也是城市喧嚣中难寻的一抹温情。
晚上无聊时,会打开收音机听江苏交通广播,有一期节目讲述本地养老院老人自编舞蹈队故事,让他直乐半宿。他想起自己母亲晚年的时候,也是拉着街坊跳广场舞,一群老太太穿红棉袄,在夕阳下扭成一道风景线。这些碎片拼起来,就是属于自己的生活史料,也是时间留给个人的小礼物吧。
至于未来嘛,也没啥特别规划,该锻炼锻炼,该休息休息。有句地方俗语叫“过一天算一天”,意思就是知足惜福。当下这样挺好,再往前走一步也是自己的路。今年春天桃花开的时候,小区保洁阿姨送了一把新扫帚给老王,说是感谢平日帮忙搬东西,两人在楼梯口哈哈大笑,引来几个小孩围观,这段插曲被邻居拍下来发到了社区群,还配上一句玩笑话:咱们武进最幸福的人之一!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信源:《江南民俗志》,江苏交通广播部分节目内容及个人经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