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月,著名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请中国放射化学家杨承宗带口信给毛泽东主席:“你们要反对原子弹,就必须自己先要有原子弹。”还将亲手制作的10克放射性镭交给杨承宗,让他带回了中国,作为对中国开展核科学研究的支持。
而在一年前,两位年轻人选择了两条不同的“报国”之路,一位叫邓稼先,研究工程物理,毅然回国投身祖国的“两弹一星”伟大事业。一位叫杨振宁,前半生依托美国先进的科研环境研究理论物理,后半生将毕生所学倾注于祖国。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清华数学系教授,有一次杨武之跟华罗庚吵架时说,我这一辈子数学赶不上你,但将来我儿子一定会超过你。因为从小杨振宁就在数学方面展现出极高的天赋,果真,后来杨振宁成为了可以与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齐名的世界物理科学大师。(这不是咱们自夸的,是美国顶级奖项鲍尔奖和富兰克林学会对杨振宁的评价。)
与杨武之老乡加好友的邓以蛰在清华哲学系任教,受好友影响,邓以蛰一直教育儿子邓稼先“学科学对国家有用”。堪称世交的杨振宁和邓稼先先后进入北京崇德中学和西南联大读书,毕业后又先后赴美国学习深造。邓稼先在普渡大学深造期间,已经有工资的杨振宁多次资助邓稼先,这份深厚的友谊伴随着这两位无双国士的一生。
杨振宁的妻子杜致礼是大名鼎鼎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的女儿,
杜聿明被俘后蒋介石对外宣称杜聿明已经牺牲,实际上杜聿明在北京功德林改造。1955年,周总理托人与杨振宁取得了联系,并特意写了亲笔信,信中明确告诉杨振宁:杜聿明还活的好好地!
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给了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当时他们均持有中国护照,因此成为历史上首次站上诺贝尔奖领奖台的中国人。周总理知道后,立刻派出由杨振宁的恩师张文裕夫妇组成的特别访问团,远渡千山万水,到瑞典为杨振宁和李政道庆贺。
杨振宁在获奖致辞中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历史开头,并着重说:“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多年后回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表示获奖的更大意义,是提升中国人的自信,因为近代以来,中国一直被人欺负,获得诺奖好像是替大家出了一口气。在杨振宁看来,那些高山仰止的学术成就,远远没有这件事让他欣慰与骄傲,在他看来,能够提升中国人自信,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贡献。
杨振宁身居海外多年,但始终牢记父亲杨武之“有生应感国恩宏”的嘱托,始终满怀浓浓的家国情怀。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在日本名古屋世乒赛期间向中国队表达访华意愿,毛主席果断决策邀请美国队访华,打破民间交往僵局。同年4月的一天,杨振宁忽然从美国报纸的一个小角落里,看到美国政府发布的一个通告,把中国从禁止美国公民前往的国家名单中去掉了。
杨振宁立即认识到这个通告的重大政治含义,首先给国内的父亲写信,然后向美国政府申请。当时中国正处“文革”时期,不少知识分子遭迫害,在美国的众多华裔朋友同事担心杨振宁会重蹈覆辙。面对劝阻,杨振宁却表现出坚定的信心:“我相信周总理。”
由于当时中美高层尚未接触,美国政府虽然同意杨振宁回国探亲,但无法为其办理签证,好在在周总理的帮助下,杨振宁由纽约飞到巴黎,在法国办理了回国签证,成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一个回国访问的美籍华人,为中美关系的破冰,为海外华人消除疑虑,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杨振宁回国后先去看望了父母,随后拜访了恩师张文裕和老同学邓稼先、学长周培源等人。并在北京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周恩来总理,正是周总理这些年经常给他发去信件,让他感到祖国的关心关爱,报效祖国之心溢于言表。特别是下榻北京饭店后,杨振宁反复诵读房间墙上毛泽东的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句诗使杨振宁的心灵受到震动,联想到新中国成立后20多年的翻天覆地巨变,可是自己并没有像邓稼先等同学那样为祖国出力,心中不免有愧疚之感。
在杨振宁返回美国之际,邓稼先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信的结尾这么写道:这次在北京见到你,时间虽然不长,但每天晚上回来后心情总是不很平静,从小一起,各个时期的情景,总是涌上心头。这次送你走后,心里自然有些惜别之感。和你见面几次,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东西似的,细想起来心里总是有‘友行千里心担忧’的感觉。因此心里总是盼望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通途’。杨振宁读到这里,受到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盈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返美后,他到多所大学演讲,影响极大,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此外,杨振宁还利用各种机会在欧洲、南美洲、亚洲其他国家演讲,不失时机地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促进各国与中国的沟通。
1972年,杨振宁再次回国访问,向周总理建言中国应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得到周总理的高度重视。1973年,杨振宁回国访问时向接待人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请求——拜会毛泽东主席。当时毛主席已80岁高龄,身体情况不是很乐观,基本不见客了。杨振宁原本也没抱太大希望,但没想到,毛主席不仅在自己的书房接见他,更与他畅谈了一个半小时。
杨振宁见到主席后特别拘谨,毛主席见状,笑着说,“代我向曾经的对手,现在的好同志,你的岳父(杜聿明)问好呀。”就这样,两人在亲切和谐的气氛下深入畅谈,交谈中毛主席向杨振宁提出了他曾于1955年向钱三强说过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哲学观点。1977年美国物理学家谢尔登·格拉肖提议,把基本粒子(夸克等)命名为毛粒子,以纪念毛泽东。
杨振宁后来回忆说:“毛主席的兴趣非常广泛,那次一个半钟头的见面,从哲学到物理学,到怎么样做研究,都是我们谈的话题。最后走到门口,他跟我拉手照了一张相,他说我年轻的时候,也很想在近代科学方面做一些贡献,可是后来没做到,我很高兴你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成绩。这几句话我想是他由衷讲出来的话。”
临别之际,杨振宁依依不舍的对毛主席说,“谢谢您给我这次会面的机会,我祝您万寿无疆。”毛主席听完哈哈大笑说,“你不要讲,这句话不对,不科学。”
此后,杨振宁坚持每年至少回国两回,1977年,为促进中美邦交正常化,他组织成立全美华人协会并担任会长。1979年1月30日,他在华盛顿主持欢迎邓小平的宴会并致辞,指出中美建交符合两国人民利益,并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呼吁华人华侨为中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此后数十年,杨振宁为促进中国科技交流和进步做出了大量工作,其中之一就是在美国和香港募集资金,资助数百名中国学生到美国深造,这些人日后都成为了新中国科技领域的骨干力量。
1983年,杨振宁在香港发起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资助基础研究项目数百个。
1986年,杨振宁先生受聘为南开大学名誉教授,受数学大师陈省身亲自邀请,杨振宁在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创建理论物理研究室。此后,杨振宁每年都来研究室,并提出一些物理和数学结合的重要方向。
1998年杨振宁成为了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清华大学教授,他动情地说:“我从小在清华园中长大,对园中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我愿在有生之年尽力帮助清华大学发展,尤其是使清华大学的理科重新建立起来。”
1999年77岁的杨振宁退休后迅速回国,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将住所命名为“归根居”。他说:“我的根在中国,我的未来也在中国。”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捐出400万美元诺奖奖金及积蓄,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据报道,杨振宁凭一己之力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累计筹措资金1亿多元。其"优先发展量子信息科学""大科学装置集群化"等前瞻性战略布局,让中国在多领域成功领跑世界。
为吸引顶尖人才,他亲自给海外人才写信,先后请来了数学家丘成桐、图灵奖得主姚期智等。在丘成桐的带动下,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已经汇集了来自海内外的100多名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姚期智则在清华大学创立交叉信息研究院,“清华姚班”更是培养了众多国之栋梁。值得一提的是,杨振宁和姚期智先后放弃美国国籍,重新获得了中国国籍,2017年,两人由中科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而中国的科技也进入蓬勃发展快车道,“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飞行,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航母下水六代机飞天……中国科技发展取得亮眼成绩,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
在百岁生日会上,杨振宁动情地说:“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的意思。我(这)以后五十年,(符合)你‘共同途’的嘱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如果说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那杨振宁就是物理领域的江中蛟海中龙,除了学术成就,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令人敬仰,以及他与邓稼先的真挚友情令人羡慕,正如翁帆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悼文《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杨先生离开的时候一定很欣慰。 他的一生,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杨振宁的百年人生,既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更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在时间的漫漫长河里,杨振宁、邓稼先等如璀璨星辰般,始终在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