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的一个消息在香港金融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马云持股的云峰金融宣布投入3.1亿人民币购买以太坊。这个数字本身也许算不上天文数字,但它背后折射出的信号却让整个亚洲金融界为之一振。
在香港中环的写字楼里,越来越多的金融从业者开始讨论一个新词汇——"币股联动"。这个听起来略显陌生的概念,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传统金融的边界。
从四季酒店到港大校园,一场金融革命正在酝酿
8月27日这一天,对香港金融圈来说注定不平凡。从早到晚,一位美股上市公司的负责人马不停蹄地穿梭在8场不同的活动之间。四季酒店里,"香港数字资产上市公司联合会"正式宣布成立;君悦酒店内,新火科技的论坛人头攒动;而在港大的讲台上,币安创始人赵长鹏正在向台下的听众阐述着他对未来的构想。
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如何让传统金融机构合规地进入数字货币世界。
赵长鹏在港大的发言颇为直白:"很多国企、央企想买比特币,但政策限制让它们无法直接入场。但如果买入持有比特币的上市公司股票,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台下的掌声证明了这个观点的受欢迎程度。
一位与会的香港金融人士后来透露,现场有来自几家获得国企投资的基金代表。这些机构正在积极筹划相关项目,因为"国企的钱不能直接投币圈基金,但买股票暂时没有限制"。
短短几个月时间,这个新成立的联合会就吸纳了49家会员单位,其中38家是港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200亿美元。博雅互动、华检医疗、华兴资本、酷派等知名企业纷纷宣布加入"囤币"大军。
美国模式的亚洲复制:从软件公司到千亿帝国
要理解当下这股热潮,就不能不提到大洋彼岸的那个"疯子"——迈克尔·塞勒。
2020年,这位MicroStrategy的创始人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相当冒险的决定:将公司账上的现金全部换成比特币。他的理由听起来有些天真:"现金会贬值,比特币会升值,那为什么不换呢?"
接下来的操作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金融魔术":发债筹钱→买入比特币→币价上涨带动股价飞升→继续发债买更多比特币。这个看似简单的循环,在比特币牛市的加持下,创造了资本市场的奇迹。
数字是最好的证明。从2022年8月至今,MicroStrategy的股价暴涨了30倍,市值逼近1000亿美元,与星巴克这样的消费巨头平起平坐。而比特币同期的涨幅"仅有"11倍。这意味着投资者给了这家公司巨大的"囤币溢价"。
华尔街的交易员们疯了一般地涌入,将MicroStrategy视为"比特币代理人"疯狂买入。截至今年第二季度,这家公司已经持有63万个比特币,稳坐全球最大囤币公司的宝座。
亚洲跟风者的得失经验:日本的教训与香港的机会
成功的故事总是容易被模仿。日本的Metaplanet就是最积极的追随者之一,被称为"亚洲版MicroStrategy"。这家原本经营经济型酒店的公司,在2024年5月突然宣布转型为囤币公司,并迅速买入了2万个比特币,成为全球第六大比特币持有者。
然而,故事的后续发展却为市场敲响了警钟。Metaplanet的股价从6月中旬的最高点1895日元,一路下跌至9月初的853日元,跌幅超过50%。面对股价的持续下滑,这家公司甚至请来了特朗普的儿子Eric Trump担任顾问,希望借助名人效应重新点燃市场热情。
这个案例给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教训:囤币游戏需要足够大、足够活跃的市场来承接,而日本显然不是理想的舞台。
相比之下,香港的玩家们显得更加理性和务实。云峰金融选择了以太坊而非比特币,新火科技也将主要精力投向以太坊项目。用新火科技CEO翁晓奇的话说:"相较于比特币,以太坊的囤币项目溢价空间更大。"
数据支撑了这个判断。目前以太坊囤币公司的龙头Bitmine市值仅有77.5亿美元,远低于MicroStrategy的近千亿规模。这意味着以太坊赛道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香港的角色定位:资金枢纽而非执行舞台
深入了解这个行业后会发现,香港和美国在这场游戏中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
香港更像是一个"资金中转站"和"项目孵化器"。币圈的大佬们习惯在这里聚会、讨论、寻找合作伙伴和资金支持。赵长鹏的家族办公室YZi Labs管理着超过100亿美元资产,最近频繁在亚洲展业。据知情人士透露,过去几个月找他们谈合作的团队可能有几百个。
李林的新火科技宣布投入5亿美元启动囤币项目,项目规模"无上限"。美图创始人蔡文胜、知名投资人沈波等华人大佬也纷纷入场。一位业内人士直言:"香港依旧是有钱人的天堂,大佬们习惯在这里攒项目、找钱,但最终落地还得去美国。"
原因很现实:美国股市的融资工具远比香港灵活。PIPE和ATM这些融资方式,可以让公司在几天内完成审批,随时根据市场情况发行股票筹资。这种"印钞机"般的便利,是MicroStrategy能够持续扩大比特币持仓的关键。
相比之下,香港的融资需要完整的监管审批流程,灵活性明显不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囤币项目最终选择美股平台的根本原因。
10亿美元的入场门槛:富豪们的新游戏规则
随着越来越多玩家入场,这个游戏的门槛也在不断提高。一位正在筹划囤币项目的香港金融人士透露:"小金额做囤币项目意义不大了,10亿美元的项目规模才有机会跑进前三。"
这个判断并非空穴来风。目前美国已有142家上市公司持有比特币,仅今年上半年就有61家公司计划筹集306亿美元用于购买数字货币。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一位资管人士总结了成功囤币项目的"三个靠谱":靠谱的代币底层资产、靠谱的项目支持方、靠谱的团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上百个团队"围攻"赵长鹏的家族办公室,希望获得支持。
赵长鹏旗下的YZi Labs已经先后支持华兴资本1亿美元的囤币安币项目,以及B Strategy基金10亿美元的囤币计划。这是赵长鹏家族在全球范围内提供资金力度最大的一次支持。
理性审视:泡沫担忧与现实风险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这股热潮持乐观态度。一些资深投资者开始担心市场出现了"不合理的囤币淘金热"。
一位香港传统机构投资者的担忧颇具代表性:"MicroStrategy市值1000亿美元,但营收只有1.5亿美元。同样市值的星巴克,营收超过75亿美元。这些囤币公司本质上只是个'壳',真正的价值全靠手里的币。"
更让人担忧的是市场的可持续性。现在比特币处于上涨期,币股联动的逻辑看起来很完美。但一旦数字货币开始下行,这些囤币公司将面临什么样的困境?
Metaplanet的遭遇已经提供了部分答案。即便是全球第六大比特币持有者,在市场情绪转向时也难逃股价腰斩的命运。那些素质较差的小市值公司,面临的风险可能更大。
尽管如此,正在涌入这场游戏的上市公司们似乎并不想知道确切的答案。在巨大收益的诱惑面前,风险往往被选择性忽视。
马云3.1亿投资以太坊的决定,或许只是这场金融变革的一个开始。在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加速融合的当下,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至于这个时代最终会通向何方,时间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