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出生于1981年的湖南邵阳洞口县岩山镇菱角村,家里是普通的农村家庭。当时农村的日子挺简单的,大家都跟着日出日落过日子。他家在村里算是有点文化底蕴的,因为他爸在镇上干文书活,村里人都觉得他爸挺有学问的。
从小,他爸就想着让他多读点书,长大后能有点出路,所以雷海刚会说话的时候,他爸就开始用古诗词哄他睡觉,那些诗的韵律就这么在他脑海里扎根了。到七八岁时,他已经能背诵好几百首唐诗宋词了,还跟村里一位老先生成了朋友,那位老人特别喜欢诗词,两人经常一起谈论,搞得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感兴趣了。
上学以后,雷海因为性格比较安静,成绩偏科,语文和历史特别拿手,其他科目就差点意思。没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好学校,他就去了娄底机电中等专科学校,学习机电专业。2001年毕业后,他跟许多人一样,南下打工,先到了深圳,在工厂当电工,干了大概半年,主要负责检查线路和修电路那一块。
转到上海之后,雷海换了几份工作,起初在磁悬浮工地挖电缆沟,埋线路,后来在洗车场用水枪冲车,把车洗得亮闪闪的;也干过餐厅服务员,端菜收盘子。还试过推销,背着包到各处跑客户;到最后进了礼品公司,整理货架,卖东西。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早出晚归,挤公交车,住的还是小阁楼似的地方。
在上海的时候,他接触到了金庸小说《侠客行》里的诗,记得特别牢,还喜欢去书店看诗词类的书,把里面那些难记的段落都抄下来带回去反复练习。2004年,他看了那部改编的电影,那里面的诗句一下子让他搞明白了自己到底想做点什么。
2008年公司一调整,他去了杭州,那地方的文化底蕴挺深厚。最开始还是卖礼品,后来转到了广告公司,负责设计资料、打印宣传单。那年他还参加了成人高考,顺利进入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机电一体化专业,周末去上课,弄弄实际操作,到2010年顺利毕业了。
毕业后他还留在杭州,2011年快递行业兴起,他加入了分拣包裹的队伍,骑着电动车送货,扫描签收的那一套。到2015年,外卖行业也开始火起来,他就转行成了全职送外卖,在点我达平台上,戴着头盔看订单,取餐,然后把餐送到,用时间赛跑似的。等着等饭的时候,他就拿出诗词书咂摸背诵,到了晚上回到屋里,又用心默写加深印象。坚持不懈到2018年前,他的诗词储备已经超过了一千首,在工作的节奏中不断积累。
2018年第三届中国诗词大会全国选拔中,雷海为报名参加了。在初选阶段,他就展现出扎实的古文化功底,一路过关斩将,顺利晋级预赛、半决赛,直到决赛。决赛的对手非常强大,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彭敏,同样是一名中专送外卖的骑手,却在诗词比赛中表现出色,令不少人惊讶。全国观众都在关注这场比赛,很多人看好彭敏。比赛时,康震教授用画图的方式猜诗,成为比赛的亮点之一。
第一张图上,河边有古色古香的桥,彭敏急忙抢答:“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结果答错了。雷海为没有动,摇了摇头。第二张图中,彭敏又一次抢答,但仍然答错。到了第三张图,画面是一扇窗、一檐、一根蜡烛,雷海为按下按钮,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次答对了。康震询问怎么猜出来的,他解释说,窗朝西,所以这句最合适。他靠着平日的积累和细心观察,最终战胜彭敏,拿到了冠军。
拿到冠军以后,雷海为的故事和诗词水平突然在网上火了起来,连节目、广告、剧组都开始找他,出价也开得很高。他家乡的人也纷纷上门求助,希望借点钱,但他一时间应付不过来。其实,他最初的想法是明确的,找的不是钱,而是一个方向,不打算为钱转行,也就谢绝了那些邀约。借着这份名气,他决定去成都的心田花开学校当一名国学老师,专门教小孩学习诗词,传承咱们的文化。
下班以后参加公益,还担任《少年讲书人》的专家,2022年11月正式全职加入。这段时间,他还去了央视《朗读者》担任朗读大使,把更多精力投在教育事业上。到了2023年4月,出版了《生命有诗:从外卖小哥到诗词大会全国总冠军》,讲述自己的经历,激励广大普通人,吸引了不少读者。
2025年2月,雷海为加入了洞口县作协,目前担任杭州市觅棠文化有限公司的文化顾问,继续推广古诗词。到目前为止,他的诗词储备从800首增加到1083首,打算去名山大川游历,还安排了规划路线。初心未改,依然坚持走诗词的道路。
雷海为的故事,很多人觉得挺励志的。他从农村的中专生开始,经历过打工送外卖的日子,后来变成了诗词冠军,现在还在传播文化。靠的就是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兴趣。许多工作繁忙的人觉得没时间学习,可他死磕时间,证明坚持真的有效。在社会上,人们常常看重学历和背景,但他用实力逆转了局面,告诉大家,机会并不看出身。
像那种诗词大会的节目,主要就是推广传统文化,他赢了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还让大家重新重视古典文化的价值。现在他当上了顾问,教人写诗词,努力把文化传承下去。年青人迷茫的时候,看他的故事,能得到一些鼓舞。文化的传承就要靠这种人一份一份坚持,朴实无华。
他的故事其实也折射出教育上的一些问题。农村的孩子机会少,偏科可能会影响未来,但他靠自学补上了这块短板。参加成人高考,边工作边学习,证明了学习其实随时都能进行。现在他在教小孩,让他们早点接触文化,避免走弯路。参加公益活动,扩大影响力,也增强了文化积累。据说他的游山川计划,结合实际体验,增添了不少诗意。生活方式很朴素,始终坚持自己的初心。
他从外卖小哥变成了文化传播者,六年时间变化挺大,但那份热爱没变,依旧爱诗词、传诗词。很多人问他现在都干啥,他现在就是在杭州一家公司做顾问,推古诗词,没啥惊天动地的事,但说实话,踏踏实实的。社会节奏这么快,他却慢下来,全情投入一件事儿,真值得咱们学习。年轻人面对压力挺大,他这个样子,能想通坚持兴趣,人生也挺有趣。文化的传承,说到底就是一代一代人接力,他的贡献也藏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