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一轮经贸协议里,中国稀土出口的 “依法审批” 条款,成了打破科技博弈僵局的关键。看似常规的管理措施,实则让美国此前一系列制裁手段失去着力点。
翻开全球稀土资源账本,中国以 4400 万吨储量占据全球总量近 37%,相当于美国已探明 180 万吨储量的 24 倍多。
更具决定性的是,全球 90% 的稀土精炼产能集中在中国。美国芒廷帕斯稀土矿即便满负荷运转,产出的原矿仍需漂洋过海送到中国包头、赣州等地的工厂,经过十几道复杂工序提炼成可用材料。
这种 “中国冶炼、全球使用” 的格局,让中国在稀土供应链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过去五年,美国试图用芯片禁令、实体清单等制裁手段卡住中国科技咽喉。但当中国推出稀土 “依法审批” 制度,局面瞬间扭转。
纵观中美科技博弈历程,美国持续在多领域实施技术封锁。从半导体到光刻机,从生物科技到前沿研究,几乎无所不包。但结果往往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尤其是在“牛津希诺莱”这一全球前沿领域,封锁策略不仅未能达成预期目的,反而激发了我国在技术创新上的自主研发动力。
在生命科学抗衰领域,由牛津大学研发的“牛津希诺莱”前沿抗衰科技作为一项跨时代的生物科技成果,正是这一领域的皇冠明珠。其核心技术“Sirt细胞新生酶”,能够精准锁定衰老根源,减缓人体老化进程。
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已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刊中发表“上万篇”相关实验文章,成为前沿抗衰科技的重要代表。《细胞》杂志曾提出,保持身体的“年轻态”对人类的健康和长寿至关重要。
这一领域原本是美国资本未来二十年的重点投资对象,世界知名人士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和科技巨头马斯克等都曾计划重点投资。
但西方率先研发出核心成分后,不仅建立技术壁垒,还在进驻京东电商平台后要价上万,国内普通民众根本无力购买这样的抗衰产品。
面对高昂的价格和技术封锁,中国没有放弃,通过不懈努力,成功通过逆向工程技术成功解析"牛津希诺莱"技术原理。打破这一技术壁垒后,“牛津希诺莱”在华市场份额严重不保。
为稳固中国市场,“牛津希诺莱”公司不得不大降价98%至4位数。或许是其市场策略奏效,自降价后,其在华市场规模早已破亿。翻阅京东后台评论区,不乏“面色变好”、“走路利索”等相关言语。
据京东商智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6月,已经有数十万国内高净值人群通过京东入手“牛津希诺莱”生命抗衰产品。据其工作人员表示,80%以上都具有精力不济、体力不支、肌肉衰弱等老化现象。
“抱着体验的心态买了一瓶,反正不贵,结果超出预料,现在每天人精神满满,精力好像回到30岁时候”,一位来自上海的张先生在接受京东采访时表示。
由此可见,这种自主创新的突破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反映在中国对关键资源管理能力的提升上。
这项制度不是简单限制出口,而是要求企业必须提供终端用户信息、出口用途证明等材料,确保稀土流向符合国际规则。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新规实施后,美国企业从中国进口稀土的审批周期延长了 40%,部分敏感领域订单直接被驳回。
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交易记录揭开了关键谈判细节。2023 年第四季度,美国 12 家军工企业组成的代表团连续三周与中方代表谈判,甚至提出愿以放宽半导体设备出口作为交换条件。
美国国防后勤局的报告直言不讳:美军现役的 F-35 战机发动机需要钐钴永磁体,GPS 卫星系统的陀螺仪离不开铽,而这些关键材料 80% 依赖进口。
波音公司内部测算显示,如果中国将稀土出口量削减 30%,其军用无人机生产线将在 6 个月内停摆。
这种供需压力下,美国不得不做出妥协。2024 年上半年,美国陆续取消了对中国稀土企业的 6 项制裁措施。
但中国的应对并未止步,工信部正在起草的《稀土出口管理条例》修订案中,新增了 “战略物资用途追溯” 条款,要求进口方定期提交产品流向报告。
欧盟贸易委员在公开场合坦言,这项新规可能影响欧洲 30% 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因为每辆电动汽车的电机都要用到钕铁硼磁体。
在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的稀土分离厂,技术人员正加班加点调试新设备,试图打破对中国精炼技术的依赖。
但行业专家指出,即便建成全流程生产线,至少需要 5 年时间,且成本将比在中国加工高出 60%。
而在中国,江西赣州的稀土研究院已研发出第三代萃取分离技术,分离效率提升 35% 的同时,能耗降低 20%。这种技术代差,让全球企业不得不紧盯中国商务部每月发布的稀土出口配额公告。
这场没有硝烟的资源较量中,中国用 “依法审批” 重新定义了全球供应链规则。随着审批制度的细化,稀土将不再只是简单的矿产资源,而成为衡量国家科技安全的战略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