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储与解冻规范
存储条件
温度:需在-40℃ 避湿冷冻存储,保质期6–12个月158。
包装:针筒定制包装(按用量定制容量),避免反复冻融58。
解冻与启用
解冻:室温(25℃)自然解冻≥2小时,禁止加热加速13。
启用时效:解冻后48小时内必须用完,超时银粉沉降导致导电性下降168。
二、固化工艺指南
固化温度与时间选择
固化方案 温度/时间 适用场景
高速产线 175℃/45秒 自动化贴片、快速修复
常规推荐 150℃/5分钟 芯片粘接(硅/陶瓷基板)
低温敏感基板 120℃/15分钟 柔性电路、热敏感器件
超低温固化 80℃/3小时 聚合物基板或低温耐受器件 。
固化设备
烘箱、加热板、隧道炉均可,需确保温度均匀性(±5℃)。
固化后冷却:自然降温至60℃以下再移动,避免热应力开裂。
技术提示:固化前需预烘基板(80℃/10分钟)去除湿气,提升粘接可靠性。
三、操作工艺规范
搅拌要求
解冻后垂直搅拌10分钟(单向匀速),避免气泡混入,确保银粉分布均匀。
搅拌后静置5分钟消泡,粘度检测范围:2200–3200 cps(23℃,Brookfield转子100rpm)。
涂覆工艺
点胶:针头内径≥150μm,压力0.2–0.4MPa,点胶高度1–2mm。
丝网印刷:网目数≥200,刮刀角度60°,速度10–20mm/s。
环境控制:湿度<60%,温度23±2℃,防止吸湿气泡。
操作时效
操作时间(Pot Life):2.5天(25℃下粘度倍增时间),超时需废弃。
四、质量控制与性能验证
关键性能标准
参数 标准值 测试方法
体积电阻率 ≤0.0004 Ω·cm 四探针法
热导率 2.5 W/mK 稳态热流法
粘接强度 >5 kg(2mm×2mm芯片) 剪切测试(MIL-STD-883)
玻璃化温度(Tg) ≥80℃ DSC
热膨胀系数(CTE) α1:30×10⁻⁶ in/in/℃(Tg以下)α2:158×10⁻⁶ in/in/℃(Tg以上) TMA 。
可靠性测试要求
热循环:-55℃↔150℃循环1000次,粘接强度衰减≤15%。
湿热老化:85℃/85%RH环境1000小时,电阻变化率≤10%。
五、应用场景操作指南
芯片粘接
基板处理:硅/陶瓷基板需等离子清洗(O₂,100W/2分钟),去除有机污染物。
胶量控制:芯片面积≤4mm²时,胶厚15–25μm;面积>4mm²时增加至30–40μm。
高频器件(如77GHz雷达)
涂覆后需真空脱泡(-95kPa/5分钟),减少介电损耗。
返修工艺
剥离方法:局部加热至200℃ 软化胶层,用镊子轻撬芯片,残胶用丙酮擦拭。
六、常见问题排查
问题现象 原因分析 解决方案
导电性下降 银粉沉降未搅匀 解冻后充分单向搅拌
固化后气泡 环境湿度过高或脱泡不足 涂覆前真空脱泡,湿度<60%
粘接强度不足 基板污染或胶量不足 等离子清洗,增加胶厚20%
点胶拉丝 针头内径过小或温度过低 更换≥200μm针头,环境升温至25℃ 478。
七、国产替代方案(7200E)
性能对比:
电阻率更低(0.0002 Ω·cm),热导率更高(3.2 W/mK)。
触变指数5.0(点胶精度提升),成本降低80%(约20元/克)。
使用注意:长期可靠性数据需补充航天级验证,建议民用领域优先选用5。
操作总结:H20E的核心在于存储规范性(-40℃冷冻)、搅拌彻底性(单向10分钟)及固化精准控制(温度/时间匹配基板)。高频应用需强化脱泡,大芯片粘接注重胶厚与CTE匹配。国产7200E在成本与工艺性上占优,但高可靠场景仍建议原厂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