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繁华的香港街头,你或许会惊讶地发现,在这个被誉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许多小商户门口依然挂着"只收现金"的标识。2025年全球数字支付普及率已达78%,香港却仍有超过40%的小型零售商拒绝接入手机支付系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相距仅一水之隔的澳门,移动支付渗透率已经高达92%,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的亮点。这种反差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和社会现象?
香港作为全球金融枢纽,银行基础设施完善,信用卡使用率高达91%,但移动支付的普及却意外滞后。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2025年第一季度发布的数据,香港小型商户移动支付的接入率仅为59.7%,远低于内地城市平均94.5%的水平,也落后于新加坡的88.2%。更令人意外的是,有32.5%的香港小商户表示,即使面临客户流失和营业额下降,也坚持不接入移动支付系统。
旺角一家经营了25年的传统茶餐厅老板陈先生道出了许多香港商户的心声:"每天早上6点开门营业,晚上11点打烊,我们习惯了现金交易的直观和确定性。引入移动支付意味着额外的2.3%至3.5%手续费,加上设备费用和维护成本,小本经营的利润将被进一步压缩。"陈先生坦言,虽然拒绝移动支付每月约损失1.5万港币的营业额,但他宁可接受这个"成本"。
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2024年底发布的研究显示,香港小商户抵制移动支付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费率成本问题,流行的支付平台平均收取2.8%的交易费,对利润率仅为15%左右的小商户构成压力;二是税务考量,现金交易便于灵活管理财务;三是技术适应问题,香港小商户经营者平均年龄为52.7岁,对新技术的学习意愿和能力相对较低。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香港独特的商业生态。香港经济自由度全球领先,但也导致市场竞争极为激烈,中小商户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截至2025年5月,香港零售业平均利润率仅为6.3%,比2015年的8.7%下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商户将支付通道视为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不愿引入任何可能增加开支的新元素。
在香港岛上环区经营手工饰品店的林女士向记者展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店里有两个价格体系,现金价和电子支付价,后者高出约3%。有趣的是,近85%的本地顾客选择使用现金,而90%以上的外地游客则更倾向于使用电子支付方式。"这种双轨制在香港许多小店已成为不成文的规则,也反映了本地消费者与支付习惯的共生关系。
香港政府近年来也意识到数字支付落后可能带来的竞争力下降问题。2024年香港特区政府推出"智慧零售支援计划",为小商户提供最高2万港币的补贴,鼓励接入电子支付系统。然而,截至2025年6月,该计划申请率仅为预期的37%,效果不及预期。
与香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澳门的数字化转型。澳门特区政府自2022年开始实施"数字澳门2.0"战略,投入超过21亿澳门元推动全城数字化。政府补贴、税收优惠和培训支持三管齐下,使澳门的小商户电子支付接入率从2021年的46%跃升至2025年的92%。
澳门特区政府数据显示,电子支付的普及为澳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2024年澳门零售业交易效率提升18.7%,小商户营业额平均增长7.3%,新增就业岗位5200多个。澳门商户还普遍反映,电子支付的引入带来了更高的客单价和重复购买率,对整体业绩提升贡献明显。
澳门政府的政策设计也很有针对性。除了直接补贴外,澳门还创新性地推出"数字转型顾问"服务,为每家小商户配备专业人员,提供从设备安装到系统使用的全流程指导。同时,针对老年商户群体,特别开发了"长者友好"版支付终端,操作更为简化直观。这些细节化措施有效消除了商户的技术焦虑,降低了数字转型门槛。
值得注意的是,澳门政府对支付机构的监管和引导也更为有力。截至2025年初,澳门已与支付机构达成行业共识,将小额交易(3000澳门元以下)的费率控制在1%以内,显著低于香港和许多其他地区。这种"政府-企业-商户"三方协同模式,为解决数字支付普及的实际障碍提供了新思路。
数字经济专家、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张明指出:"香港与澳门在数字支付领域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两地在数字转型策略上的不同路径。香港传统上强调市场自由选择,政府干预相对克制;而澳门则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的政府引导模式。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适度的政策引导和系统性支持或许能够加速传统商业向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有分析认为,香港商户的现金偏好也与当地独特的经济结构有关。香港轻税制环境下,不少中小商户长期习惯于灵活管理现金流,这种根深蒂固的商业习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同时,香港银行系统高度发达,提款机密度全球领先,居民获取现金的便利性也减弱了向移动支付转型的迫切性。
回到数据层面,香港移动支付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大型连锁商户和购物中心的移动支付覆盖率已达95%以上,而街边小店和传统市场则不足50%。这种"数字鸿沟"不仅存在于不同规模的商户之间,也存在于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群体中。数据显示,香港18-35岁人群中,移动支付使用率高达87%,而55岁以上群体则仅为29%。
香港旅游发展局2025年5月发布的调查显示,78%的内地游客和63%的国际游客表示,香港部分地区无法使用移动支付"影响了购物体验"。这一数据引发了香港零售业协会的关注,该协会秘书长方先生表示:"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下,香港零售业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既保留香港特色,又不与时代脱节。"
近期有积极迹象显示,香港数字支付环境正在逐步改善。2025年第一季度,香港新增接入电子支付的小商户达6,850家,环比增长22%。香港金融科技协会预测,到2026年底,香港小商户的移动支付接入率有望达到75%以上。与此同时,香港金融管理局也在积极推动"智慧港币"计划,旨在构建更为包容、低成本的数字支付生态。
回顾香港与澳门在数字支付领域的不同发展路径,我们不难发现,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政策设计、商业生态、社会习惯等多维度的系统工程。在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尊重传统商业模式的同时,推动必要的创新升级,是每个地区都需面对的课题。
当下,香港正站在数字转型的十字路口。传统的现金文化与数字支付浪潮的碰撞,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将找到一条既保留本土特色,又与时俱进的数字化发展道路。
你怎么看待香港商户对移动支付的态度?在你的城市,数字支付普及情况如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