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的风波总是多,该被骂的没看到骂,不该被骂的却骂声一片。比如这几天热搜上的两个人物一边是涉嫌加密货币骗局的“太子集团”创始人陈志,另一边是控诉深圳机场服务问题的台湾歌手郑智化。这两件事搅起了网络上的腥风血雨,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真正涉嫌“杀猪盘”诈骗的主角陈志,却没引发多少骂声;反倒是郑智化的“轮椅控诉”事件,让他卷入更大的讨论风暴中。一时间,网友众说纷纭,舆论场也被彻底点爆。
要说起来,陈志和郑智化,这俩人在热搜上相比,走的简直就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陈志这边的事情说白了就是一起赤裸裸的欺诈案。据称,他策划了一个规模惊人的跨国加密货币骗局,把不少投资者骗得是人财两空。事件细节一曝光,网友就明白了——好嘛,这位“太子集团”老板精心编织了一场金融骗局。然而,问题来了,这事虽然性质恶劣,却并没有像郑智化事件那样掀起滔天骂战,那些被坑的投资者固然欲哭无泪,但更多的吃瓜群众似乎冷静得多。
反观郑智化的事,表面上看不过是一次机场服务差评,听着都不像多大个事儿,但网友的反应却让人瞠目结舌。他在社交媒体上抱怨机场服务不到位,称登机车与机舱门有高度差,轮椅上不去,司机也态度冷漠。然而,随后流出的一段视频却不小心“打脸”,视频里明明是工作人员搀扶郑智化登机,把一部分网络大军直接气了个倒仰,各种批评淹没了评论区。有人调侃他是拥有“灵魂轮椅”的男人,有人怒斥他“道德绑架”,当然也有理性网友喊话别急着骂,这或许是他对无障碍出行的善意呼吁。
两条新闻同时热搜,这么大的反差,背后到底在讲什么?
首先,从公众关注度来说,郑智化无疑是自带流量的公众人物。他在音乐上的成就是“三十年如一日”地让人记得住,比如《水手》、《星星点灯》等歌曲,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回忆。这种名气带给他的,是人们对自己偶像的更高期待。所以,一旦明星因为个人行为引发争议,大家的情绪往往被放大,轻易转化成愤怒。而相比之下,陈志更多是财经领域的人物,大部分人日常关注的重点只是八卦、娱乐,像跨国金融诈骗这种听起来就冷冰冰的事,明明更严重,但却无法触动大多数人情绪,因而就“骂不起来”。
另一点是,事件的情感触动程度不同。郑智化事件涉及残障人士权益、本该周到的无障碍设施,这些在情感上都容易引起讨论,换句话说,网友把事情放到了自己或身边人的场景里想,更容易愤怒。而陈志的加密货币骗局呢,说句不好听的,那些买进被骗的投资者在不少人眼里甚至有些“活该”的味道——毕竟赚快钱的心理很普遍,而这种骗局本身也并非新闻,反而让人麻木。
最后,还有传播范围的问题。郑智化事件因为明星效应,更利于迅速有效传播,所有讨论的矛头瞬间指向他个人。而陈志的骗局更多只是财经圈内的大事,吃瓜群众没义务去了解复杂的金融骗局,自然形成了影响力的落差。
话说回来,作为公众人物,郑智化在呼吁无障碍环境改善的时候,也许真的可以更“精确打击”一些,不至于让大家有一种被“卖惨”或“过分煽情”的感觉。这件事告诉我们,普通人和明星的标准是截然不同的,是好事同时也是压力,享受光环时就免不了接受舆论反噬。而对于陈志这样的沉浸于金融圈的“老狐狸”,哪怕是在“杀猪盘”上犯了大案,最终的声誉危机却还不如音乐艺人的“一条微博”。这到底是社会宽容度跟着舆论变了,还是说,某些问题已经让我们过于麻木了?
不知道屏幕前看热搜的你,又是怎么看的呢?这种“谁的锅更重”的舆论对比,是否也在用一种方式提醒我们,规则公平的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