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九一八事变:手握王炸却不抵抗,30万东北军真能挡住日军吗?揭秘当年家底

点击次数:140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11-22 05:13:53
1931年,沈阳城的一声炮响,拉开了屈辱的序幕。面对区区一万五千人的日本关东军,坐拥30万大军的张学良竟然选择了不发一枪一弹,将160万平方公里的白山黑水拱手相让。这操作,直到今天都让人窝火,想不通。 很多人替张学良辩解,说这事不能全怪他,

1931年,沈阳城的一声炮响,拉开了屈辱的序幕。面对区区一万五千人的日本关东军,坐拥30万大军的张学良竟然选择了不发一枪一弹,将160万平方公里的白山黑水拱手相让。这操作,直到今天都让人窝火,想不通。

很多人替张学良辩解,说这事不能全怪他,是蒋介石下了不抵抗的命令。但咱得明白,那会儿的张学良可不是个听话的小兵,他是实力仅次于老蒋的二号军阀。一纸电报就能让他放弃父仇和祖宗基业?这玩笑开得有点大。如果老蒋真有这本事,东北军早就姓蒋了。张学良晚年自己也承认,责任在他。所以,这口锅,他甩不掉。

家底到底有多厚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张学良当时脑子一热,下令坚决抵抗,东北军真的能扛住吗?我们先来看看他手里的牌。不算不知道,一看吓一跳。1931年的东北军,纸面实力相当惊人。总兵力号称30万,就算张学良抽调了12万精锐入关帮老蒋打中原大战,留在东北的部队依然有近20万人。

这20万人可不是乌合之众。核心力量如驻守沈阳北大营的王以哲第七旅,装备的是清一色的捷克造步枪、轻机枪,甚至还有12辆法国雷诺坦克。这配置,放眼全国都是顶尖水平,后来老蒋的德械师看了都得眼红。

更别提东北军的强项——炮兵。整整10个炮兵团,装备的全是75毫米以上的大口径火炮。空军方面,更是拥有250到300架飞机,飞行员都是去法国、捷克喝过洋墨水回来的。这支空中力量,在当时亚洲都是数得上的。

钱从哪来

e

这一切的底气,源于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工体系。张作霖时代就开始下血本打造的沈阳兵工厂,工人上万,每年能生产步枪数万支、重炮上百门,还能自己造150毫米的重型榴弹炮。旁边的迫击炮厂,月产量也高达80门。不夸张地说,东北军完全有能力支撑一场长期的现代化战争。

反观日本关东军,九一八事变之初,正规军也就一万多人,加上些受过训练的侨民,撑死也就三万出头。虽然单兵素质高,训练有素,但重炮有限,更没有空军。进攻北大营的日军甚至只有区区700多人,面对的是装备精良的8000东北军。这兵力对比,超过了十比一。

少帅的小算盘

手握这样一副王炸,怎么就打出了春天?关键在于张学良的脑回路。他不是不想收复东北,而是他选择了一条自认为更聪明的路——“以夷制夷”。这套玩法,从晚清开始就是中国精英阶层的外交法宝。甲午战后,日本想吞辽东半岛,结果俄德法三国出面干涉,硬是逼着日本吐了出来。

有这么多成功的先例摆在面前,张学良想当然地认为,日本打破列强在东北的利益均势,英美等国绝对不会坐视不管。他心里的小算盘可能是:你日本人吃相越难看,国际反弹就越大。我何必自己消耗实力去硬碰硬?等着国际联盟出面调停,我不就能兵不血刃地拿回东北了?

这个算盘不能说全错,但他忽略了时代已经变了。1931年,整个西方世界都深陷大萧条的泥潭,自顾不暇,谁还有闲心和余钱为了中国的东北跟日本打一仗?于是,张学ry良等来的,只有国联几句不痛不痒的谴责,成了千古笑话。

日本那边的烂摊子

更有意思的是,当时日本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石原莞尔等人,属于少壮派军官组成的“皇道派”。这群人就像一群没了工作的愤青,满脑子都是搞事,想通过对外豪赌来改变自身命运。而当时日本政府和军部高层,是以“统制派”为主。

这帮老成持重的既得利益者,更倾向于“零敲碎打”,逐步蚕食中国,而不是上来就梭哈。石原莞尔搞事变,完全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独走行为。日本首相若槻礼次郎甚至派人去劝说关东军不要扩大事态。

可以设想,如果当时张学le良的东北军给予迎头痛击,哪怕只是顶住几天,把关东军的进攻势头遏制住。那么,东京的“统制派”就有了充分的理由,把石原莞尔这帮赌徒拉回去砍头问罪。可惜,张学良的不抵抗,让这群赌徒一夜之间成了“民族英雄”,彻底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皇道派从此在日本国内声势大涨,日本军国主义的战车也彻底失控。

结语

战争的胜负,从来不只取决于武器和兵力。就在九一八之后,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仅凭三个团的地方部队,就在江桥地区硬抗了日伪军三万多人半个月。后来的淞沪抗战,蔡廷锴的十九路军以五万之众,也扛住了七万日军海陆精锐一个多月。他们都证明了,中国军人并非不能打,缺的只是抵抗的决心和意志。

如果张学良当年选择血战到底,短期内,关东军那点兵力根本不够看。东北军的重炮、坦克和飞机,足以让日军的初期攻势寸步难行。一旦战事陷入僵持,日本国内“统制派”必然会出手制止。退一万步讲,即便日本举国增兵,东北军实在顶不住,也并非没有后手。东北这块宝地,觊觎者可不止日本,北边的苏联同样虎视眈眈。引入苏联这头猛虎对抗日本这只饿狼,固然凶险,但总比束手就擒要好。后来的诺门坎战役也证明了,在老牌工业强国苏联面前,日本的陆军确实不够看。张学良的选择,说到底还是私心太重,总想保全自己的实力,结果却输掉了一切。这一段历史,是永远的痛,也是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