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有些人的“人设”,比那窗户纸还薄,看着光鲜亮丽,轻轻一捅,就破了个大窟窿。
这不,唱着“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的郑智化,那个曾经用歌声给我们喂鸡汤、打鸡血的励志偶像,居然因为20厘米的高度差,亲手把自己半辈子积攒的路人缘给砸了个稀碎。
故事的开场,简直比电影还抓马。
10月25号那天,郑智化大哥在深圳宝安机场,感觉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一篇洋洋洒洒的“小作文”横空出世,控诉机场“没人性”。
尤其是那句“连滚带爬”上的飞机,好家伙,那画面感,直接拉满,不知道的还以为在上演什么苦情大戏。
一时间,网络上的同情心泛滥成灾,毕竟谁能眼睁睁看着陪自己长大的“水手”,受这般“折辱”呢?
可互联网这东西,最擅长的就是打脸,而且往往来得又快又响。
深圳机场那边估计也是一头雾水,但公关反应堪称神速,先是常规操作道个歉,紧接着直接甩出王炸——高清无码的监控视频。
这一放不要紧,直接把剧情给扭成了麻花。
视频里哪有什么“连滚带爬”的悲壮,反而是四名工作人员前呼后拥,又是扶又是抬,小心翼翼地把他送上飞机。
整个过程虽说不上丝滑,但也绝对跟“没人性”这顶大帽子八竿子打不着。
这下可就有意思了,前一天还个个义愤填膺,恨不得替偶像踏平机场的网友们,瞬间调转枪口。
舆论这玩意儿,转向比翻脸还快。
大家这才回过味来,哦,原来那20厘米的高度差,是安全规范下的无奈之举,不是故意刁难;原来所谓的“冷眼旁观”,其实是四人团队的通力协作。
这时候再回头看郑智化那篇情绪饱满的文字,就显得格外刺眼,像个笑话。
如果说事情到这就结束了,那顶多算是个误会。
可接下来的操作,才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在机场拿出铁证并承诺整改后,郑智化虽然不情不愿地为“连滚带爬”的夸张用词道了歉,但话锋一转,开启了“地图炮”模式,开始细数自己在南京机场安检被为难、在新疆机场拐杖被托运、在上海机场检查耗时长的“血泪史”。
这感觉像什么?
就像俩人吵架,眼看要输了,突然指着对方鼻子说:“不光你,你们家亲戚没一个好东西!”
这波操作非但没能挽尊,反而坐实了“无理取闹”,把最后一丝体面也给丢了。
官媒下场,基本上就是给这场闹剧盖棺定论了。
《中工网》的评论一针见血:公共服务当然需要改进,但靠“小作文”夸大事实,博取同情,最终伤害的不仅仅是机场,更是稀释了残障群体争取合理便利所付出的努力。
说白了,就是“狼来了”的故事不能随便喊,你喊多了,等狼真来了,就没人信你了,郑智化事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这事儿让我想起不少娱乐圈里的“翻车”前辈。
曾经的健身教练刘畊宏,带着大家跳操,正能量爆棚吧?
结果一次为了拍摄,直接清空了整个米粉店,让普通顾客在外面干等。
那种不自觉流露出的特权感,瞬间败光了多少路人缘。
还有那位演技不错,却因为一片苹果在片场大发雷霆的李梦,再好的业务能力也架不住这么“作”,最后落得个业内不敢用的下场。
他们和今天的郑智化犯了同一个错误:错把平台给的光环,当成了自己可以任性撒泼的特权。
其实,大家一开始同情郑智化,是因为他触碰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痛点——无障碍环境建设。
深圳机场在事件后立马推出整改措施,又是优先廊桥又是试点新设备,这本身是一次多赢的局面,一次由公众人物发声推动社会进步的绝佳范例。
可惜,郑智化用一种近乎撒泼的方式,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他将一个严肃的公共议题,降格为一场个人情绪的宣泄,用煽动性的语言代替了事实陈述。
他似乎忘了,在这个监控探头比电线杆还多的年代,情绪的感染力再强,也强不过事实的铁锤。
当情绪的泡沫被戳破,剩下的只有尴尬。
曾经那个在歌里唱着“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的硬汉,如今却因为现实中20厘米的高度差,让自己的励志形象轰然倒塌。
这不仅仅是一次公关的失败,更像是一场人设的信仰崩塌。
截至目前,他的社交账号只留下一条道歉声明,仿佛想让这一切尽快过去。
但互联网的记忆,哪有那么容易被抹去。
他亲手点燃的这把火,最终烧掉的,是他自己积累了半辈子的光环。
这件事也给所有活在聚光灯下的人提了个醒:当你想为自己发声时,麻烦先掂量一下手里的证据,再管理一下自己的情绪,否则,到头来那个在舆论场里“连滚带爬”的人,可能就只剩下你自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