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中通被约谈暴露快递业上层盈利底层承压困局终结内卷

点击次数:80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11-21 09:36:05
2025年10月28日,国家邮政局一纸通报震动行业:中通快递被正式约谈。理由很具体——经营行为不规范、随意调整运营规则、服务质量下滑,最引人关注的是,快递员的合法权益保障长期不到位。 这不是中通第一次被点名,但这次的语气格外严厉。监管层明确

2025年10月28日,国家邮政局一纸通报震动行业:中通快递被正式约谈。理由很具体——经营行为不规范、随意调整运营规则、服务质量下滑,最引人关注的是,快递员的合法权益保障长期不到位。

这不是中通第一次被点名,但这次的语气格外严厉。监管层明确指出:快递企业必须承担起对加盟网点和一线员工的管理责任,不能为了降成本,就把压力全甩给末端。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针对某家企业的常规监管动作。但放在整个行业背景下,它更像是一个信号弹——中国快递业野蛮生长的时代,正在悄然落幕。

过去十多年,我们习惯了“三天一包邮”“五块钱发全国”的便利。快递量从每年几十亿件飙升到如今的上千亿件,几乎每个家庭都成了高频用户。但在这背后,是持续多年的价格战和“内卷式”竞争。为了抢份额,企业不断压低价格,而成本最终转嫁到了快递员身上:派费一降再降,考核越来越严,超时罚款、投诉重罚,一个包裹挣不到一块钱,却要承担全部服务责任。

这种模式能走多远?答案已经写在现实里。你有没有发现,越来越多的快递不再送货上门,而是默认放在驿站或快递柜?有没有遇到过快递员打电话时语气急促、甚至带着火气?这些都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系统性压力下的必然结果。

国家邮政局显然看到了问题的根源。从2025年初开始,“反对‘内卷式’竞争”就成了行业监管的高频词。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整套治理思路的转变。过去,监管部门更关注业务量、覆盖率、时效性这些“硬指标”;现在,目光转向了服务质量、劳动者权益、市场公平这些“软实力”。整治农村取件收费、推动快递员社保覆盖、要求企业公示服务范围、严查虚假签收……一系列动作层层推进,目标很明确:让快递业从“拼价格”转向“拼服务”。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企业愿意吗?尤其是像中通、韵达这类以加盟制为主的快递公司,总部并不直接管理每一个网点,而是依赖遍布全国的加盟商。这种模式在扩张期极具优势,成本低、反应快,可一旦要提升服务、保障权益,矛盾就暴露了。

一位前加盟商曾这样形容:“总部定KPI,我们冲业绩;出了问题,我们背锅。”为了完成任务,一些网点不得不默许客户免检发件,甚至为高利润的灰色包裹开绿灯。而当总部要求加强安检、实名登记时,执行往往大打折扣——不是不想管,而是“管了就没单子”。

更深层的,是利益分配的失衡。数据显示,中通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近40亿元,可一线快递员的收入增长却远远跟不上。在某些地区,单票派费已跌破1.5元,而一个快递员每天要送200单以上才能勉强维持生计。这种“上层盈利、底层承压”的结构,让任何关于“提升服务”的倡议都显得苍白。

监管的转向,本质上是在逼企业重新算这笔账。你不能一边享受规模红利,一边把成本和风险全部甩给最脆弱的环节。国家邮政局此次约谈中通,强调“服务网络管理主体责任”,就是在明确:总部不能只做规则制定者和利润收割者,也必须成为责任承担者。

这并不容易。有企业尝试通过技术手段加强管控,比如推广智能安检、统一操作流程;也有企业探索股权激励,让核心网点与总部利益绑定。但真正的变革,恐怕不止于管理手段的升级,而在于整个商业模式的重构——如何在成本、效率与责任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值得期待的是,行业已出现积极变化。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快递平均单价止跌回升,重点地区72小时妥投率提升至86%以上,公众满意度也稳步上升。这说明,市场正在从“低价换量”的死循环中走出来,消费者愿意为更好的服务买单,企业也开始重视品牌与体验。

中通被约谈,或许正是这场转型的催化剂。它提醒所有快递企业:未来的竞争,不再是“谁更便宜”,而是“谁更可靠”。一个能保障员工权益、稳定服务质量、赢得用户信任的品牌,才可能走得更远。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或许意味着以后收快递要多花几毛钱。但换来的,可能是更准时的送达、更友善的快递员,以及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物流生态。

这账,算得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