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庄赛道上的风与热:GT世界挑战赛亚洲系列赛的速度与激情
你知道吗?就在北京的通明湖旁,10月19日,这块宁静的土地被轰鸣声彻底唤醒——GT世界挑战赛亚洲系列赛第12轮正赛在这里举行,不只有野兽般的跑车在赛道咆哮,还有数十位车手在这里拼尽全力,将精心调校的赛车推向极限。你可能不会想到,这样燃爆的场面距离我们生活竟如此之近。
周围人行道站满了观众,孩子们骑着滑板车,目光不舍离开跑车疾驰而过的赛道;年轻人举着相机,不停调整角度追逐高手们的身影。有人还在用手机直播,“快这辆就是张亚琦和叶一飞开的车!”屏幕上的弹幕像满天飞的细雨,老远就能听见大家的欢呼声。不得不感叹,这场比赛不是冷冰冰、专业性的竞技活动,而更像是一次由速度和技术点燃的城市派对。
比赛是从早上开始的。胜地-和谐车队的张亚琦和叶一飞看上去手势熟练,车轮刚落地就开始围着赛车场转圈,似乎在用自己的方式和赛道打招呼。他俩是国内车手,身旁的技术团队有些疲惫,却仍忙着调整车辆,他们的工程师叮嘱最后一遍,“别忘了开放模式,风力够,比前一天好!”看上去,这对选手和团队都拼了命。说真的,这种关于赛车和极限运动的新闻,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车手们在车内面对的冲击呢?头盔下的大汗能浸透脖颈,那种高速逼出的紧张感能让手掌发麻,腿和腰抵抗着每一个弯道的极限努力。开车10公里路程都能让人有点累,更别说这些人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冲刺绕圈时头脑的超负荷运作。
说个题外话,当地观众显得特别认真,比起没有参与感的室内赛事,这种头顶烈日、身体都随车动的场景简直像偶遇了电影拍摄。就在一辆一汽奥迪运动亚洲-魅影车队的赛车咆哮着驶过人群时,几位骑自行车的年轻人热情地对车手程丛夫挥手打招呼,惹来旁边几个小孩的羡慕:“谁让你们骑车来的。”这话说得人忍不住笑,对,比赛是大人的事,但和赛道旁这些日常的点滴交织,它也成了一种带有温度的互动。
提起温度,10月的北京天气不算燥热,却依旧让人感到阳光的“劝退力”。胜地-和谐、原力赛车队,名字虽听着炫目,车手背后却无比疲惫。有人放下头盔的开始无意识揉着自己的手腕;有的车手早就脱开赛车服,半躺在维修区门口的长椅上,脚尖还在轻轻晃。有记者悄悄问张亚琦,“这一轮完了累不累?”他嘴角一咧,也没拿话当回事,顺手咬下一个快速能量棒,“咋整呢?轮到我们,就得冲。”很多人不知道,这些车手不仅要撑住爆发力,还得为了团队积分和未来胜算一点不松懈,在长时间赛程中,这个“玩命”的劲头才是真家伙。
比赛当天,还看到一些让人动容的小场景。在原力赛车队的维修区,中国车手袁波一边微调座椅,一边与队友叶弘历探讨每个弯道的“调刹方案”。叶弘历发表意见直来直去,“咱这里太辛苦,热了就热呗,什么时候没人讲车子太慢!”这句话真扎实,有点东北人的脾气。后来他们的技术团队拍了拍肩,直接拿了一瓶冰水递过去,“干嘛那么认真,知道你有本事,憋急。”别不信,每次大赛前的小互动都像让人忘记复杂,像朋友间的简单劝慰,虽是专业车赛,情感却拴得紧。
当天还有一些国际队伍参与,比如康仕竞速赛车队的队友组合——中国车手阮存凡和荷兰车手奥斯滕。央视直播画面里模糊地从赛道一端拍到这对搭档,为了减轻下坡冲出的弯道压力,奥斯滕用右腿固定油门,像平时训练一样用心导航路线。看懂了没?他那动作是多年的惯性。熟悉奥斯滕的车迷都知道,比赛时,胳膊过紧,他就喜欢勾住耳机线,深深吸了口气镇心跳。这些动作可能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是每个老赛车人的“秘密武器”。
肾上腺素飙升的赛程收尾时,观众依然不舍离开。一名在街边湿了衬衫的小哥边喊“别提了!没抢到好位子,光看别人拍热闹”,边塞着耳机等二次直播。赛事结束后,赛道恢复平静,乍一看通明湖旁的场景又归了日常,可如果再次路过,谁又不会记得那一天呢?正如一个路人所感慨“这比赛不就告诉我们,热爱速度的人总有道理由。”
其实无论是比赛中得分的胜地-和谐车队,还是努力布防弯道的原力赛车队,他们都在平凡和不完美中寄托着极限挑战的追求。这种追求就像我们生活里打拼的小版图,它不一定总顺利,但选择坚持的人,心里一定都能开得劲儿。下次有比赛,你说会不会也去现场看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