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秦基伟,真是个叫人琢磨的主儿。
那年月,在太行山里领着一帮子兵,敢打,能拼,可谁都不拿他当回事。
啥原因?
说白了,没拿得出手的大履历。
别人都在纵队里指挥大仗,他只能在分区里转悠,手底下兵不多,还都是地方武装升级的,没啥“主力”光环。
你说,遇上这种事,搁谁心里不是憋屈得慌?
打仗这玩意儿,讲究的就是名头,那会儿的纵队司令都是红军老资历,或者抗战时期跟着大部队打出来的硬茬子。
人家一出场,履历一亮,谁不服气?
再看秦基伟,十三岁跟着红军混日子,手里拿的是手枪,没赶上打大歼灭战;抗战时带的还是地方游击队,打得是鬼子后勤,没机会碰正规野战。
1943年太行整风,还被人质疑过,虽说后来领导给澄清了,可关键窗口期耽误不少。
到解放战争打响那会儿,三十三岁的秦基伟,还是个军分区司令员,管着晋东南一带,舞台挺小,机会有限。
有啥法儿?
老秦也只能暗地里琢磨:“啥时候才有人能瞧得上我这个苦把式?”这股劲儿就像锅底的柴火,憋着,烧着,没人知道什么时候能冒头。
豫西战事一拉开,陈赓、谢富治组建陈谢集团,得找合适的纵队司令。
推荐名单里冒出秦基伟,立马就有人跳出来:“这人带过啥队?军分区那点阵仗,能顶得住豫西国民党那三大整编师?”劝的人多,说啥的都有:“不如用老资历的,稳妥。”陈赓偏不认这个理儿,拉着秦基伟聊了一晚上,问地形、问敌人装备、问咋牵制美械部队。
秦基伟也不整啥花活,直接就把经验摆出来:“小股诱敌,主力断后,地雷冷枪伺候,粮道不能丢。”还把敌军行军速度和补给周期算得门清。
陈赓听得直点头,心里暗道:“这人是有真本事。”
一拍板,陈赓在党委会上说:“能打仗的才是真主角,光看履历没用。9纵就让秦基伟来扛!”一句话,直接把秦基伟从分区司令员提到纵队司令,平台一下子大了不止一圈。
谁不眼红?
可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心跳加速。
陈谢集团一组建,下面一水的兵多将广。
4纵是陈赓的老主力,38军有起义部队底子,装备好。
9纵呢,新兵扎堆,枪械稀罕,老兵心里都打鼓:“秦司令没带过纵队,咱们能不能顶得住?”别人都劝陈赓:“要不,您亲自盯着点儿?”陈赓一乐:“给你地盘,给你人,怎么打你自己定,需要啥你来要,打赢了是你的功,打拉了我来担。”一句话,干脆利落。
秦基伟这人也不怯场,带着9纵钻进伏牛山,改游击战术打野战。
白天,派几个连伪装主力,埋地雷、放冷枪,专挑敌人必经的路子;晚上,主力摸进敌粮仓,一把火烧了面粉库,还在墙上贴标语:“9纵专打粮道。”敌军让他搅得团团转,三整编师硬是在山里耗了仨月,粮食都不够吃,只能灰溜溜往回撤。
其他纵队咋样?
有的司令怕出错,啥事都请示,等批复,敌人早跑了。
还有的被领导管得死,路线定得死死的,兵一头钻进包围圈,损伤不小。
陈赓一总结,直接在会上夸:“老主力打胜仗不稀奇,新兵蛋子能牵住三整编师,这才叫能耐!”秦基伟握着陈赓的手,心里那叫一个服气:“要是您像别人那样管死我,我也不敢放开手脚试‘牵牛战术’。”
打攻坚战时,9纵第一次摸索步炮配合,头两次扑空。
秦基伟有点着急,陈赓没批评,直接带着4纵炮兵参谋过来,拿地图一通分析:“迫击炮不是打墙头,是炸墙角,步兵得等炮弹炸完了再冲,不然自己人伤自己。”还让炮兵连跟9纵合练三天,第二回攻坚一举成功。
你瞧,这不是死压任务,是手把手教方法,搁谁身上都能涨见识。
淮海战役一打响,黄维兵团美械装备,一水三层碉堡,地雷阵密密麻麻。
常规打法,集团冲锋,伤亡跟流水一样。
秦基伟一合计,画了交通壕示意图,主意是挖壕到碉堡底下,近距离突破。
有人跳出来:“慢,危险,怕伤亡大。”陈赓看图后直接表态:“巧办法,破敌炮火!”还调了两个工兵营、五百铁锹、两百镐头给9纵,4纵佯攻吸引敌炮火。
9纵战士腆着腰,夜里挖,白天藏,两天半挖通二百五十米交通壕,还顺手挖了几十个猫耳洞。
战役一发起,从壕里出来,手榴弹、炸药包一通砸,黄维兵团防线先被撕开。
对比其他纵队,伤亡低一半,突破时间快两小时。
陈赓还专门写战报:“9纵近迫作业值得各队学习!”这回,秦基伟名气算是真打出来了。
抗美援朝刚开始,美军炮火十倍于志愿军,表面阵地根本守不住。
陈赓调研后拍脑门:“挖坑道,连成网,搞‘地下长城’!”有人不理解,嫌麻烦,说坑道慢,美军不等咱们。
陈赓亲自开会讲解,选了试点。
秦基伟第一个响应:“坑道是咱们的保命符!”他带15军在五圣山干了四百八十多条坑道,总长一万二千公里,作战室、休息室、弹药库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还弄了蓄水池。
上甘岭一仗,美军范佛里特六万兵力三百炮,轰得山头矮了两米。
坑道里,战士们喝积水、啃饼干渣,秦基伟七天七夜没合眼,嗓子哑了用手势指挥。
敌人一次次进攻,15军硬是顶住了九百多波,歼灭两万五,阵地没丢。
其他防线部队伤亡是15军一倍多。
秦基伟一提上甘岭就说:“要不是陈赓提前教我们挖坑道,阵地早丢了;要是我偷懒不挖完整坑道,15军也成不了‘上甘岭部队’。”
抗美援朝一结束,陈赓筹建哈军工,写信叫秦基伟去讲课:“坑道战是血里拼出来的,比教科书生动。”秦基伟讲了三天,从坑道防御到现代化战争怎么适配,学员听得头点得跟拨浪鼓似的。
课后,陈赓跟他说:“和平年代了,光会打硬仗不够,还得学现代军事理论。我给你报了苏联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去好好学学,别停在老经验上。”有些将领打了一辈子仗不愿再学理论,没机会接触现代教育,慢慢就跟不上现代化国防的节奏,岗位也逐渐边缘化。
秦基伟不一样,去了苏联学了新东西,回国后一步步升到昆明、成都军区司令员,最后成了国防部长,从基层战士一路干到顶层。
陈赓病重住院,秦基伟天天去陪着。
陈赓说话都困难了,还叮嘱:“军区得多听基层意见,别学那些只会摆架子的将领。”去世前,紧紧抓住秦基伟的手,这份嘱托,老秦一辈子没忘。
几十年后,秦基伟还说:“1947年要是没遇到陈赓,我可能还在军分区当个小头头,错过一辈子的机会。”这一路走来,秦基伟就像黑土地里的种子,苦了,累了,终于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
有时候,人这一辈子,碰上能识人的伯乐,比啥都重要。
你看秦基伟,没赶上好平台,能力再强也只能在角落里熬着。
遇上陈赓,舞台一下子大了,方法有人教,机会有人给,前途有人撑。
那些说“他没履历”的人,后来都服了。
舞台够大,胆子够肥,谁说不能逆风翻盘?
你琢磨琢磨,这事儿是不是也能遇到咱身边的人?
本文旨在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