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楚河编辑|楚河
《——【・前言・】——》
说起霍光立废刘贺,多数人张嘴就骂霍光专权跋扈,靠威压群臣当“影子皇帝”。可真把《汉书》《资治通鉴》摊开细品,这桩西汉权力迷局,远比“权臣欺主”的标签猛得多——霍光的每一步操作,都藏着汉朝权力传承的硬核逻辑,压根不是“独断专行”四个字能概括的。
选刘贺,从来不是霍光拍脑袋
汉昭帝元平元年,二十一岁的刘弗陵在未央宫突然驾崩,没留子嗣,皇位悬空成了汉朝最大的危机。当时朝堂上,汉武帝仅存的儿子广陵王刘胥,成了大臣们眼中的“天然继承人”。可霍光偏不,硬是把远在昌邑的刘贺给召了来,这背后全是实打实的权力盘算,绝非意气用事。
刘胥那会儿至少四十三岁,封王四十三年,在广陵根基扎得比树还深。这样的人登基,哪用得着“辅政大臣”?霍光手里的权力立马就得交出去,这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更关键的是,霍光靠汉昭帝的信任才站稳脚跟,要是刘胥以“汉武帝之子”的身份继位,汉昭帝这一脉就成了皇位传承里的“多余环节”,霍光多年经营的政治根基等于被连根拔起。
反观刘贺,才十九岁,在昌邑国就是个没经历过风浪的“荷花大少”,既没自己的势力班底,又和汉昭帝是“叔侄”关系,继位后能顺理成章成为汉昭帝的“法定子嗣”,既保住了皇位传承的连贯性,又给了霍光继续辅政的正当理由。郎官那句“只要适合当君主,年幼何妨”的上书,不过是替霍光说出了心里话,召刘贺进京的诏书一递,俩人看似“一条心”,实则各有算盘,只是那会儿还没捅破。
刘贺被废,27天作掉的不只是皇位
刘贺接到进京诏书时,那股子急不可耐藏都藏不住——半天时间狂奔一百三十多里,随从的马累死了一堆,这架势哪像奔丧,分明是怕皇位被人抢了去。可真坐上龙椅,他的操作直接把自己推向死路,27天的荒唐事,件件都踩在霍光的底线之上。
守丧期间,他公然吃肉喝酒,还把昌邑国的乐工召进皇宫奏乐,甚至和宫女厮混,这些“失礼”举动看似是年轻人荒唐,实则是对皇权规则的无视。更要命的是,他刚登基就从昌邑国调来了二百多官员,要把朝廷各个部门换成自己人,这哪是“治天下”,分明是想把汉朝朝堂变成昌邑国的“分号”。对比汉文帝刘恒继位时,只带七八个亲信进京,还主动放权给老臣,刘贺的政治智商简直是“负分”。
最让霍光无法容忍的,是刘贺压根没搞懂自己的“身份”。按照礼制,他继位后就得认汉昭帝为“父”,先去高帝庙祭祀,可他倒好,连高帝庙的门都没踏进去,先跑去祭祀自己的生父昌邑哀王刘髆。这一下就把霍光立他的“合法性”给砸了——霍光之所以选他,就是要他延续汉昭帝一脉,他倒好,直接认祖归宗,等于打了霍光一个响亮的耳光,也把自己推到了整个西汉礼制体系的对立面。
霍光“威压群臣”?实则是攥紧了权力命脉
都说霍光废刘贺时靠“威压”,大臣们都是被逼表态,可真翻开史料就会发现,霍光的“底气”从来不是靠耍狠,而是精准攥住了汉朝权力的核心,早就把关键人物拉到了自己这边。
他先找大司农田延年商量,田延年当场拍板:“先帝把孤儿托付给您,国家安危全在您手上,该换就得换!”还主动提出兼任“给事中”,把宫廷宿卫的权力攥在手里,等于给霍光安上了“护身符”。接着找车骑将军张安世,这位手握兵权的老将二话不说表示支持,有了军权兜底,霍光等于握住了“硬拳头”。就连一开始犹豫的丞相杨敞,被妻子点醒“不站霍光这边,全家都得遭殃”后,也立马表态站队,朝堂上的行政权也落了实。
至于未央宫那场“逼宫”会议,田延年按剑怒喝“后应者格杀”,看似是“威压”,实则是给犹豫不决的大臣们一个“台阶”。当时汉朝的权力格局里,霍光身兼大将军、大司马,掌控着京城防务和中央军,又有太后(他外孙女上官氏)做后盾,早就形成了“不可逆”的权力优势。大臣们之所以“不敢说话”,不是怕霍光个人,而是怕站错队引发朝堂动荡,田延年的怒喝,不过是帮大家做了“正确选择”而已。真要是没人支持,单凭霍光一个人,就算再凶,也不可能把皇帝拉下马。
杀二百昌邑官员,不是甩锅是“权力清洗”
刘贺被废后,霍光把昌邑国的二百多官员全抓了起来,最后杀了个干干净净,只留下曾劝谏刘贺的王吉和龚遂,还罚他们做苦工。很多人说这是霍光“甩锅”,把立废皇帝的责任推给下人,可实际上,这是一场精准的“权力清洗”,半点都不冤。
这些昌邑官员跟着刘贺进京,个个都想着“鸡犬升天”,仗着皇帝亲信的身份,在朝堂上横行霸道,甚至敢顶撞朝中老臣。刘贺要换官员、要违背礼制,背后全是这帮人在撺掇,他们眼里只有“昌邑国的利益”,压根没有“大汉天下”。霍光杀他们,一是为了清除刘贺留在京城的“余党”,防止日后反扑;二是给满朝文武立规矩——跟着皇帝可以,但不能坏了汉朝的根基,否则就算是皇帝亲信,也照杀不误。
更重要的是,这场“清洗”也是给新皇帝铺路。霍光废了刘贺后,立了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汉宣帝),杀了昌邑官员,等于给汉宣帝腾出了“用人空间”,也让汉宣帝明白:皇权不是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得守规矩、听招呼。从后来汉宣帝“励精图治”却始终对霍光心存忌惮来看,这场“清洗”的震慑效果,远比一场说教管用得多。
别被“权臣”标签骗了,霍光守的是汉朝根基
后人骂霍光“出尔反尔”,立了刘贺又废了刘贺,把皇位当成了“玩物”。可站在汉朝的立场上看,霍光的每一步操作,都是在给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止血”,他守的不是自己的权力,而是汉武帝留下的那套皇权传承体系。
汉昭帝早逝,没有子嗣,这在封建王朝里就是“亡国级”的危机。要是真让刘胥继位,以他的年纪和根基,大概率会清算霍光一党,引发朝堂大乱;要是刘贺继续当皇帝,凭着他那套操作,用不了多久就会把汉朝折腾得四分五裂。霍光立废之间,看似是“专权”,实则是在“试错”——先选一个容易控制的,发现不行立马换掉,哪怕背上“权臣”骂名,也要保住汉朝的稳定。
就像后来汉宣帝继位,霍光继续掌权,可他从来没动过“篡位”的心思,反而把汉武帝留下的政策一一理顺,让汉朝重新走上正轨。要是没有霍光这一系列操作,汉朝很可能在汉昭帝之后就陷入内乱,哪还有后来的“昭宣中兴”?所谓的“专权”,不过是他在皇权真空期,用自己的方式守住了汉朝的根基而已。
参考资料:
《汉书・霍光传》,中华书局点校本,2012年重印本
《汉书・武五子传》,中华书局点校本,2012年重印本
《资治通鉴・汉纪十六》,中华书局点校本,2019年重印本
《海昏侯刘贺》,辛德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
《西汉权力结构研究》,廖伯源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