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这天,国际这池水又被人往里扔了块石头——欧盟刚刚通过了第19轮对俄制裁,美国紧接着把两家大头,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和卢克石油(Lukoil),给放进黑名单。英国其实早就动手了,上周就先把它们盯上了。
有意思的是,这是特朗普第二任期里第一次直接对俄动能下手。以前他主要靠贸易手段施压,这回直接指向能源巨头,转向挺明显的。当天他还跟记者说,本来计划跟普京在匈牙利开会的,给取消了,理由是“时机不对”。嗯,好像也挺合情合理的,但谁知道背后还有多少盘算。
制裁不是的事儿,细节堆在后面。美国财政部不光把两家母公司列黑名单,还把它们几十家子公司都捎上了,列了名单就把在美资产冻了,美国人也别想着跟这些公司做生意了。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出来发了声明,说要砍掉克里姆林宫的战争资金,叫盟友们一起来赶紧跟上。
欧盟这边干得更有针对性,核心是禁止进口俄罗斯的液化天然气。不过不是立刻全部切断,是分两步走:短期合同在六个月后到期就不续了,长期合同要等到2027年1月1日才正式生效。比他们原来计划快了一年,算是增了点狠劲儿。欧盟还对俄外交官的旅行设限,把影子船队里新增的117艘油轮也拉黑,现在总共被点名的油轮到558艘。还有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一些银行被列进去,甚至传言有四家跟中国石油业有关的实体也要上名单,但具体要等周四正式公布。
消息一出,油价立刻有反应,国际油价直接跳了两美元多,布伦特差不多冲到64美元一桶。这种地缘政治消息市场最怕了,所以波动在预料之中。
各方反应就更好玩了。乌克兰的某个高层乐开花,说这事儿正合他们意,这两家是基辅早就想让美国制裁的目标。俄罗斯方面这边,驻美使馆和联合国代表团没第一时间回话,是在酝酿还是在观望,我看都挺正常的,先看看局势再说动作。
专家也分两派。爱德华・菲什曼觉得,这波制裁本来就该来,但不能指望一刀切解决问题,他更担心美国下一步会不会把所有跟这些公司做生意的伙伴都威胁一下——那就变成次级制裁,后果更复杂。另一位前财政部的制裁调查员、现在当律师的杰里米・帕纳就直言不讳:这次行动没碰银行,也没触及像印度和中国这样的主要买家,按他的话讲,这种做法“拉不住普京的注意”。
特朗普自己也说了,他不希望制裁长期化——去年他就提过,制裁有可能伤到美元在国际交易里的主导地位。这话其实有两面:一方面他要对俄硬起来,另一方面又担心伤及美国自己的利益。矛盾挺明显。还有一点挺耐人寻味:印度以前因为低价买俄油,被美方加征了25%关税(消息里是这么说的),但中国这个大买家却没被征税。能看出来,美国在做这类事时也会顾忌战略和经济算计,不是完全公平的“正义裁决”。
这不是孤立事件,是俄乌冲突之后长期博弈的一部分。2022年2月冲突爆发后,西方就给俄油设了60美元的价格上限,随后俄罗斯的客户从欧洲慢慢转向亚洲。现在中国和印度成了俄油的大买家,这给俄罗斯撑住了出口底盘。再说影子船队啥的,哪怕被拉黑了数百艘船,估计俄罗斯还能想招子绕过去。还有一点,俄这几年一直在推非美元结算,现在外贸里非美元占比不低,按他们自己的算盘,越被逼就越往非美元里走,长远看是对美元霸权的挑战。
欧盟提前一年把LNG禁令提上日程,看着有魄力,但实操上很难。欧洲本来能源进口依赖就高,突然缩紧俄罗斯LNG,得赶紧找替代货源,短期会推高进口成本、增加冬季供给压力。换句话说,制裁虽是要给俄罗斯施压,但欧盟自己也得付代价,这种两难谁都懂。
总体感觉?别太当真,说白了这波动作更多是政治姿态。大家都想展示决心,但又都在打算盘,怕伤到自己。短期看会让市场动一动、价格抖一抖,可要指望靠这把把俄罗斯逼到停火或者彻底摧毁它的能源出口能力,太乐观了。谈判和外交不去做,光靠一轮又一轮制裁,终究是拆东墙补西墙,最后受伤的还是老百姓和全球经济。
接下来会不会升级,盟友能不能真心协作,俄罗斯会不会报复,这些都还悬着。不过能源和地缘政治这锅粥,越搅越复杂——你觉得呢?还是说,我多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