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这几天刷到郭艾伦在名人赛狂砍四十三分,还拿了个MVP,按理说这挺好一事儿,可我这心里啊,就是高兴不起来,怎么回事呢?手里的手机都快捏出汗了,总觉得有股气儿堵在胸口。
比赛是看了,数据也是真的。二零二四年的全明星名人赛,他确实表现抢眼,得分效率也高,最后MVP给了他,那也是实打实拿到的。
但这事儿真就那么值得欢呼雀跃吗?就好像你平时考试,结果期末老师给你一张特别简单的卷子,你考了满分,然后大家都在恭喜你“学霸”一样。
CBA这边,球迷们最近是真挺糟心的,各种消息传出来,真假难辨,但大伙儿心里都有杆秤。
特别是前阵子,有个数据特别扎眼,根据二零二三年中国篮球协会的报告,我们本土球员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整体下滑趋势是挺明显的,具体到场均得分、助攻这些硬指标,和几年前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这就让人忍不住想,名人赛上再怎么神勇,那毕竟不是真刀真枪的联赛,更不是国际赛场。
我当时就坐在沙发上,看着他突破上篮,哎,动作是真帅,球感也挺好。但我妈在旁边,随口问了一句,“这和上次国家队比赛,是不是一个水平?”我一下子就不知道该怎么接话了,嘴张了张,又合上了。
心里想着,这怎么能一样呢?那是在自家院子里耍,观众都是自己人,裁判也更“友好”,对手也不那么拼命。
这几年,咱们联赛里,外援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很多时候,本土球员甚至沦为了辅助角色,战术体系围绕外援转,这导致了很多年轻球员,真正能打出来的机会变少。
大家记得那会儿,周琦去了NBA G联赛,还有张镇麟参加选秀,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至少咱们还憧憬过,觉得有机会能走出去。
现在呢,感觉这种走出去的通道,变得更窄了。
你再看那些老将,他们还在场上拼命,靠着经验和技术支撑着球队。可新人呢?能接班的,天赋爆棚的,真的屈指可数。
名人赛上的高光,反倒衬托出了一种莫名的落寞。就像一个人,他在自己家里是个厨神,什么菜都能做,但一到真正的比赛现场,就有点手足无措了。
当时有个朋友在微信上跟我说,他觉得这就像是“苦中作乐”,大家伙儿都憋着一股劲儿呢,好不容易有个能让人稍微高兴一下的事儿。
我给他回了一句,“苦中作乐可以,可别真以为这就是乐了,那就完了。”
我们期待的是什么?是真正的进步,是本土球员能在高强度的对抗中站稳脚跟,是在国际赛场上,能让对手真正忌惮几分。
而不是一场表演赛,让大家自我感动。
想想我们这些球迷,每个周末守着看比赛,谁不想看到自己的主队赢球,看到咱们的球员能打出水平?
现在这情况,真就像我吃火锅,明明汤底都快干了,但服务员还在旁边一个劲儿地夸菜品多新鲜。
你说这气不气人?
我看着手机屏幕,底下那些点赞评论,好多都在说“艾伦牛批”,他确实努力了,也打得不错。
可这个“牛批”,真的能撑起中国篮球的未来吗?
这事儿,想起来就有点堵。
什么时候,我们能看到一场真正的比赛,咱们自己的球员,用实力说话,而不是在所谓的“名人”舞台上,才找到一点存在感?
什么时候,我们的年轻球员,不再只是在热搜上露个脸,而是在真刀真枪的赛场上,让所有人记住他们的名字?
你说,那天我在评论区看到有人说,CBA的精彩,很多时候都变成了段子和梗,而不是比赛本身。
我当时就想,这难道就是我们想要的中国篮球吗?
我这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就跟喝了杯隔夜的茶一样,有点苦,有点涩,还带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
接下来,我们到底还能期待什么呢?
声明:文章里90%以上都是原创,剩下的部分借助AI查资料和验证信息。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想传递一些正能量,不夹杂低俗或负面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