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没有作品、只有热搜:综艺红人能火多久?

点击次数:91 产品展示 发布日期:2025-11-19 12:09:20
综艺,正从艺人展示个人魅力的"附属舞台",变为素人踏入娱乐圈的"上升通道"。 因采访朱珠而"翻车"的恋综嘉宾翁青雅,《令人心动的 offer7》中的飞行嘉宾孙乐言,皆是通过恋爱综艺积累人气,继而借由杂志拍摄、商业代言等方式迈入娱乐圈。像她们

综艺,正从艺人展示个人魅力的"附属舞台",变为素人踏入娱乐圈的"上升通道"。

因采访朱珠而"翻车"的恋综嘉宾翁青雅,《令人心动的 offer7》中的飞行嘉宾孙乐言,皆是通过恋爱综艺积累人气,继而借由杂志拍摄、商业代言等方式迈入娱乐圈。像她们这样,通过非选秀类综艺节目完成从素人到娱乐圈新人转变的不是少数。

这一现象背后是一种新的走红逻辑:话题度与曝光量,正与影视、音乐作品一起,成为艺人的"代表作"。当"上过什么综艺"比"演过什么角色"更能定义一位新人时,我们不禁要问:这些依靠综艺红利进圈的艺人,要如何在综艺的热度冷却后自处?

综艺素人,越看越上头

同一档综艺,有人一夜爆红,有人默默无闻,走红与否,全凭运气?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选秀类综艺往往通过才艺展示环节,让选手凭借专业技能脱颖而出。而非选秀类综艺的走红逻辑则截然不同——关键在于嘉宾在互动中自然流露的个人特质,如高情商、真诚或勇气。这些内在品质需要借助具体情境(游戏环节、互动环节)才能被观众真切感知,无法像歌舞才艺那样直接展示。

这种差异常常让人误以为,非选秀类综艺中素人的走红是个纯玄学问题。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那些成功出圈的素人,往往都在整季节目中展现了极高的个人辨识度和话题讨论度,其走红之路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再见爱人 4》中的嘉宾麦琳,是话题度带来辨识度的典型。节目初期,她的存在感远不如频繁活跃在大众视野中的黄圣依和杨子。随着"熏鸡事件""我配拥有一杯咖啡吗"等名场面的诞生,观众立马注意到了麦琳在节目中展现的"过度付出型人格"与令人窒息的沟通方式,"麦琳窒息式沟通""熏鸡事件"等话题接连登上热搜,麦琳本人也从节目背景板一跃成为舆论焦点。

《爱的修学旅行》中的孙丞潇,则是辨识度带来话题度的代表。他与金莎的"姐弟恋"本身自带关注和争议,而他初登场时紧张到同手同脚的表现,及其各种"直球式"发言,更加深了外界对他"清澈的愚蠢"的印象。社交媒体上关于他"一天班也不想上"的讨论,更让这段关系持续发酵,使他通过话题与个人形象的深度绑定成功"出道"。

当然,仅靠辨识度和话题度还不足以实现真正的破圈。素人通过非选秀类综艺走红的关键在于引起观众的强烈共情。

麦琳虽然因言行引发争议,但她展现的过度付出与情感索取,让许多观众在婚姻困境中找到共鸣;孙丞潇疑似"吃软饭"的形象,则触动了年轻人对纯粹爱情的向往,以及"不想上班"的普遍心声。

他们没有作品,但他们代替作品,充当了观众的情绪载体。

这是一套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走红逻辑,其核心从"创作作品"转向了"唤起情绪"。在这种模式下,综艺节目不仅仅是展示才艺或提供娱乐的舞台,更是一个情绪放大器。素人嘉宾的真实反应,在其中被无限放大,成为公众讨论的"谈资"和情绪宣泄的"载体"。

最终,决定素人嘉宾能否走红的,不是他们自身的才艺实力,而是能否输出强烈的个人特质,持续挑动大众情绪神经。

不万能的"造星"流水线

对于非选秀类综艺而言,一个高辨识度和高话题度的选手,能够为节目带来巨大的流量,所以它们也乐意在捧红素人的路上推波助澜。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精准的剪辑,放大嘉宾的个人特质与互动中的戏剧张力,为节目创造热度。

《心动的信号 7》中,孙乐言因为无法确定奥斯卡心意,独自到天台向翁青雅求证。随后,节目组巧妙穿插了翁青雅落泪的画面。两组镜头组合在一起,戏剧张力瞬间拉满——一边是孙乐言的直球追问,一边是翁青雅的委屈落泪,不明所以的观众自动脑补出了一场情感大戏。

这种叙事性剪辑手法,赋予了两位嘉宾鲜明的形象:孙乐言被塑造成"直球式恋爱"的代表,她的直接既让人为她捏把汗又让人觉得爽快;翁青雅则通过那个哭泣镜头让观众看到了她柔弱小百花的一面。

节目播出后,运营团队持续发力。官方及时放出名场面集锦、表情包等二创素材,维持话题热度;同时策划相关热搜,引导观众对情感表达方式展开深入讨论。在网友各种二创解读下,嘉宾与节目互惠共赢——选手获得个人影响力,节目实现破圈传播与流量转化。

这种深度绑定在节目收官后仍在延续。节目组一方面安排嘉宾们在衍生节目中"限时返场",一方面让告白成功的 CP 们合体拍杂志。这些举动看似是为了收割长尾流量"售后服务",实际上是嘉宾们从"恋综素人"迈向"娱乐圈新人"的关键一步。

"限时返场"时的他们,已不再是单纯的素人嘉宾,而是带着节目播出期间积累的人气,以"过来人"的身份进行点评判断,展现出的形象,已经有了公众人物的影子。合体拍杂志也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拍摄,而是标志着他们从普通的节目参与者,转型为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公众人物。

至此,一套完整的综艺造星机制已然清晰可见:以精准剪辑奠定人设基础,借社交媒体引爆公共讨论,最后通过衍生节目与商业合作实现价值延伸。这套标准化流程标志着非选秀综艺的捧人机制已经走向成熟,但这套机制并非万能。

同一档综艺往往连续制作多季,每季又有众多嘉宾同台,若素人本身缺乏鲜明性格特质,即便有剪辑和营销加持,也难在走红后获得良好的后续发展,稍不留神便容易像翁青雅这样因为采访翻车被打回原形。

正如前文所述,能走红的素人,往往自带高辨识度与高话题度,并且能不断调动观众情绪。若嘉宾本身具备走红潜质,综艺节目成熟的制作运营便能锦上添花;若缺乏核心记忆点与情绪感染力,再完善的机制也收效甚微。

破圈之后,何去何从?

综艺流量的爆发往往迅速而短暂。一位素人可能凭借一档节目瞬间成为话题焦点,也可能在节目播出短短几月后便查无此人。

这是因为素人通过综艺走红,依赖的是以曝光和话题为核心的"热度逻辑";而要在娱乐圈实现长远发展,则需回归以专业能力和代表作为基础的"作品逻辑",因为作品带来更持久的热度。艺人借助综艺起步后,若想真正站稳脚跟,通常面临两条路径:要么持续通过综艺曝光维持热度,要么努力转型,积累具有代表性的专业作品。

不久前,凭借综艺走红的"南北 CP "在 2025 年微博视界大会影视 CP 赛道投票中创下断层第一,这两位进入娱乐圈后的职业发展路径,就非常具有代表性。

"南北 CP "之"北"郭文韬,便是前一种路径的典型代表。

郭文韬凭借在首季《密室大逃脱》《明星大侦探》等推理类综艺中的出色表现迅速走红。此后,他不仅以助理或常驻嘉宾身份持续参与多季推理节目的录制,稳固了个人热度,成功实现了从"爆红"到"长红"的稳健转型;更逐步拓展演艺领域,先后加盟旅游类综艺《跳进地理书的旅行》第一、二季以及情感观察类节目《我家那小子 · 好好生活季》,将影响力从推理圈延伸至更广泛的大众视野,有效实现了个人热度的"破圈"传播。

"南北 CP "之"南"蒲熠星,则是综艺音乐演艺多线发展。

他一方面与郭文韬在《名侦探学院》《密室大逃脱大神版》中频繁搭档,维持"南北 CP "的热度;另一方面,他积极投身音乐创作,不仅陆续发行《宇宙信封》《卓别林》《夏日离别练习》等多首单曲,还参加银河左岸音乐节、热浪飞行音乐节、腾讯音乐娱乐盛典等多项音乐活动,构建起了自己"综艺红人"之外的音乐人身份;此外,还通过参演《古相思曲》《破茧 2》等热门影视作品,为向"多栖艺人"转型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素人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在通过综艺走红的初期,高辨识度和强话题度是破圈关键,才艺占比相对次要;但在进入娱乐圈,寻求长期发展的阶段,才艺技能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才艺"不仅限于歌舞表演,也包含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综艺感等多元能力。

郭文韬以推理综艺为起点,借助持续曝光和类型拓展,巩固观众基本盘;蒲熠星则尝试多栖发展,在综艺、音乐、影视等领域同步发力,逐步建立起多栖艺人的身份标签。从"被看见"到"被记住",通过综艺拿到娱乐圈入场券的素人们,最终还是需要找到各自的专业,才能完成从素人到艺人的转化。

综艺虽然重构了艺人的成名路径,让素人跳过漫长的积累期,直接站上流量高地,但它并未改变演艺行业的本质。综艺热度消退后,真正能让一个人在行业中扎根的,还是持续创造作品或者维持热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