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新政落地:技术升级成主角,海外市场能否成国产新赛道?
最近工信部开的这场光伏产业座谈会,信息量真不小。没等来传说中的700亿产业基金,也没提强制限产的硬指标,反而在会上反复划重点——以后拼的是转换效率和开工率。这事儿到底啥意思?咱慢慢唠。
先说说政策风向。以前行业一低迷,总盼着政策撒钱救市,这次可不一样。六部门坐一块儿开的会,核心就三条:落后产能该清就清,低价恶性竞争得管,产品质量必须硬。换句话说,别再扎堆儿拼价格了,技术不过关的趁早出局。
举个实在例子,现在国内P型硅料的产能啥情况?能正常运转的不到10%。剩下那些老旧产线,砍了都不心疼——就算全砍光,对市场供给影响也不到20%。再看N型技术,头部企业量产的光伏组件转换效率普遍超过25%,更绝的是还能用新产能置换旧产能。这么一算,未来总产能非但不会缩水,说不定还能小幅涨一涨。
多晶硅价格呢?最近期货市场已经给出答案了。前阵子还在5万/吨以上晃悠,现在眼看要跌回5万以下,业内不少人猜年底可能跌破4.5万。为啥这么狠?P型料本来就卖不动,库存堆成山;N型料又供不应求,价格自然两极分化。有厂子里负责采购的老哥跟我吐槽:“现在谁还囤P型料?赶紧改生产线转N型,还能捞点利润。”
海外市场的动静也得盯紧。美联储降息这事儿,对光伏行业算利好——美国那边装机量预计能涨34%,欧洲光储需求也在回暖。更巧的是,俄乌冲突缓和后,欧洲能源危机没那么急了,电站投资的劲头又回来了。不过别光顾着高兴,欧美市场的门槛可不低。现在人家挑组件,转换效率低于23%的直接拒收。这对咱国内企业来说,既是机会也是坎儿——技术升级跟上了,就能啃下这块蛋糕;跟不上?只能被挡在门外。
要说这轮政策调整,更像给行业动了场“小手术”。头部企业有技术、有专利,正好趁机把中小玩家的份额吃过来;中小厂要是转做配套,还能混口饭吃,要是死磕落后产能,大概率被收购或者淘汰。咱干光伏这么多年,早看明白了——这行早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现在拼的是技术护城河,是全球化布局。光靠打价格战,迟早被市场甩下车。
最后说句实在话,时代真不等人的。以前政策宽松,谁都能分杯羹;现在门槛高了,没两把刷子的真玩不转。光伏行业这轮洗牌,最后能站稳的,肯定是技术硬、眼光毒的企业。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巴菲特的这句话,放到现在光伏行业,再贴切不过。
数据参考:工信部官网、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上海金属网、SEIA(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