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就业市场亮红灯!
失业率攀升至4.3%,创四年新高,与此同时,移民人数却破纪录。
冰火两重天的背后,是政策失衡的隐忧,更是经济增长模式的深层拷问。
澳洲统计局最新数据如同当头棒喝:失业率攀升,新增失业人口激增。
然而,移民大军却浩浩荡荡,涌入这片土地。
一边是工作岗位的捉襟见肘,一边是源源不断的新增人口,这不禁让人质疑:澳洲的就业市场究竟怎么了?
保守派智库IPA一针见血地指出,政府的劳动力和移民政策严重失调。
劳动力短缺危机愈演愈烈,可政府却依然敞开大门,任由大量移民涌入,与本地人争抢本就有限的饭碗。
这就好比往一个已经快要溢出的水桶里继续注水,结果可想而知。
AMP首席经济学家Shane Oliver将移民比作“双刃剑”,它既能刺激需求,也会加剧供给压力。
如果经济基础不稳,创造足够多的岗位便成了维持平衡的关键。
可如今澳洲经济疲软,这把“双刃剑”似乎正朝着不利的方向倾斜。
让我们看看实际情况。
我曾经采访过一位在悉尼从事IT行业的年轻人,他拥有澳洲名校的硕士学位,却在找工作时屡屡碰壁。
他告诉我,很多岗位都被新移民抢走了,因为他们愿意接受更低的薪资。
这并非个例,许多本地人都感受到了来自移民的就业压力。
公共部门的繁荣,掩盖了私营部门的困境。
医疗、老年护理等领域提供了大量岗位,但这繁荣的背后,是纳税人的钱在支撑。
这种依赖纳税人资金的就业增长模式,如同空中楼阁,终究难以长久。
私营部门才是经济的脊梁,它的持续疲软,终将拖累整个劳动力市场。
澳洲工业集团首席执行官Innes Willox的警告振聋发聩:过度依赖纳税人资金创造就业不可持续!
高移民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通胀压力。
人口增长人为地维持了经济需求,却也推高了物价。
这迫使澳洲储备银行维持高利率,进一步抑制了经济增长。
更令人担忧的是,澳洲的人均GDP和生产力都在下降。
劳动力供给激增,GDP却没有同步增长,这表明移民带来的劳动力并没有有效转化为经济动能。
我曾与一位经济学教授探讨过这个问题。
他认为,澳洲的移民政策过于注重数量而忽略了质量。
许多移民的技能与澳洲的产业需求并不匹配,导致他们只能从事低生产力的工作,甚至无法就业。
面对如此困境,各方态度不一。
财政部长Jim Chalmers强调澳洲失业率仍处历史低位,但他也承认失业率上升“令人不快”。
澳洲储备银行行长则表示,将根据通胀数据再决定是否降息。
澳新银行分析师则认为,目前的就业数据已经发出了明确的宽松信号。
我个人认为,澳洲需要重新审视其移民政策。
控制移民数量,提高移民质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同时,政府也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刺激私营部门发展,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未来的路该如何走?
降低移民数量,激活私营部门活力,提高生产力,这些都是绕不开的课题。
澳洲能否走出困境,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条平衡发展之路。
这场关于就业、移民和经济增长的博弈,才刚刚开始。